阿道夫從醫院出來後,來到大街上。大街上到處都是失業者。
失業者們整天看報、抽煙、排隊領食物、到福利部門大吵大鬧,或漫無目的地在公園和街角遊蕩。男人們在候車室擠在一起取暖,或到垃圾箱內覓食。他們的衣服變得破破爛爛鞋底磨穿,這樣衣衫不整,就更難找到工作。
許多人對失業已麻木不仁,逆來順受,有的則徹底絕望,《凡爾賽條約》簽訂的這一年,德國每一百萬人中就有五百多人自殺,同時期的英國隻有一百人左右,美國為一百五十名。
由於女性工資比較低,他們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丈夫孩子留守在家中,這種性別顛倒常令家庭不。絕望情緒也在孩子們中間蔓延,他們受到了父母情緒的感染。孩子們營養不良、極度疲勞。
在大城市中,某些青年加入了反`社會團夥,青少年犯罪、賣淫、流浪和破壞行動時時刻刻都在增加,少年犯拘所和少年監獄的在押人數不斷上升,甚至有的地方都快住滿了。
《凡爾賽條約》對所有德國人精神上的打擊是巨大的,條約上的任何一條,普通民眾都不能接受,都令他們痛不欲生。
洛林和阿爾薩斯劃分給法國?
憑什麼?
憑什麼洛林和阿爾薩斯就是法國人的固有領土了?
雖然說從曆史上來講洛林和阿爾薩斯大部分時候是法國人領土,但是歐洲曆史混亂,追本窮源地來說,從以聖女貞德出現為標誌的歐洲民族覺醒開始說起,阿爾薩斯從一開始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名叫洛林公國,這兩個地區是德意誌封建統治家族——哈布斯堡家族的祖地,並不屬於法國,後來經過三十年戰爭(17世紀的一次全歐混戰),洛林和阿爾薩斯被割讓給法國,從此成為法國領土。
幾百年來,洛林和阿爾薩斯成為了德法之間爭議不斷的領土。
當地政府、學校、教育依然使用德文,阿爾薩斯地區的史特拉斯堡大學持續接收德國學生。
阿爾薩斯有孚日山脈作為與法國的界線,但是與德國並沒有類似的天然界線。因此,阿爾薩斯在法國大革命以前,一直保留德國文化,經濟上也較依賴德國,。除了稅收權和駐軍權外,再加上擁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所以阿爾薩斯仿佛就是德國的城市一般。
德國人民沒有從曆史角度上來看,而是從現實角度上來看,洛林和阿爾薩斯的人民幾乎都會說德語,從宗教風俗、文化飲食上來看,這兩個地區的人都和德國人一樣,和法國人截然不同。
而且洛林和阿爾薩斯並入德國已經四十八年,第二代第三代都已經成長起來,都認為自己是的德國人,根據國際法來說,當一個地區被占領了五十年後,若期間不向國際聯盟提出申訴,或已有協定,則視同同意該領土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