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對於人類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從本質上說戰爭是野蠻的,因為它是人類的同種彼此殺戮。縱觀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我們不難歸納出以下規律:

除自然災害之外,人類所承受的最大損失和痛苦從來都是來自彼此之間的戰爭;

戰爭的根本起因總是源於不同族群、集團或國家間的利益爭奪;

物質文明的每一步顯著進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導致戰爭手段,即殺人武器和技術的更新;

戰爭在物資消耗和環境破壞的效率上超過了人類任何其它的活動;

為準備應付戰爭而持久投入的軍費,是人類對地球資源造成的最大浪費;

敵對國家之間武力對比的失衡狀態並不能遏製戰爭,反而會促成戰爭手段的多樣化;

……

讀懂戰爭的最好方法就是從戰爭的曆史中悟透戰爭,但我們通常是怎樣對待曆史的呢?法國學者福柯說:“重要的不是話語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話語的年代。”意大利曆史學家克羅齊也說過:“一切曆史都是現代史。”二者發出的暗示可謂異曲同工:曆史永遠是為現代人的需要服務的。既然如此,戰爭於人類的意義也就很難從其曆史中被悟透。

德國哲人黑格爾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人類唯一能從曆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曆史中吸取教訓。”曆史上無數次慘烈戰爭的教訓原本足以讓現代人變得更加理性睿智,但遺憾的是,人類對曆史教訓的記憶力總是很差,或者說根本就不願去麵對曆史這麵鏡子。因此,他們記住的往往是戰爭的功效,而不是戰爭的代價。於是,這個世界會不斷出現任意打擊或占領其它主權國家的軍事計劃和行動;會發生花樣不斷翻新的以平民生命為代價的各種恐怖襲擊;會上演以武力作為遏製競爭對手的最高手段的大國間博弈。激光武器、生化武器、鑽地高爆彈、遙控殺人飛機、洲際導彈、太空武器以及足以讓地球生物毀滅上百次的核武庫,人類的最高智慧不斷結晶於能夠高效殺戮同類的各種新型武器……如果這一切並非源於人類的集體愚蠢或健忘,而是出自少數人在控製世界財富的動機下的周密計劃,事情就變得尤為可悲。

縱觀世界各國,德意誌人對戰爭的記憶和理解無疑最為客觀和深刻。在世人心目中,這個民族的個性閃光點在於它嚴謹和求精的行事作風。但在我看來,德國人認識和思考曆史的態度和能力才是最為可貴的。他們製造過最深重的罪惡,經曆過最沉痛的教訓,也完成了最徹底的曆史反思。

德國人把前輩打過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規戰爭,其特征是以爭奪利益為目標,在作戰手段中基本遵循國際通行的行為準則;另一類是滅絕戰爭(Vernichtungskrieg),其特征是以屠殺生命作為征服敵手並獲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在閱讀德國的戰爭史時我發現,德國的曆史學家們隻把其前輩進行的兩場戰爭冠以了“滅絕戰爭”稱號,其中一次是“二戰”時期德國在東歐戰場上進行的戰爭,另一次是20世紀元年德國遠征軍在中國鎮壓義和團的戰爭。為此我專門查閱了一批德國曆史學和漢學的專家撰寫的關於義和團戰爭的書籍和資料,其中有一本書的標題很能代表德國知識分子對前輩鎮壓中國義和團的認識,書名叫作《我為來到中國而羞愧》。作為德國遠征軍的後代能以這樣的立場書寫先人經曆的曆史,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德國在“二戰”後重新融入世界的一個根本性條件,那就是在德國的大眾誠信基礎上,德國的知識分子所具有的獨立和深刻的曆史反思精神。在我看來,這種精神具有四大特征,其一是對曆史的反思超越了民族意識、自身利益和政治時尚,其二是在對曆史的反思中把普世價值觀作為了評判曆史是非的尺度,其三是對戰爭曆史的反思並不受戰爭的勝負結果和曆史定論的影響,其四是對曆史的反思具有足夠的時代縱深。一個社會的思想精英群體能夠以這樣的姿態去引導人們讀史,這個社會的當代行為就不大容易陷入愚昧和迷茫,從這一點出發,人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二戰”後的德國人和日本人的國際處境會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