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施利芬計劃》,讓德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就兵臨與巴黎近在咫尺的馬恩河畔。就在德國人感到埃菲爾鐵塔遙遙在望時,拿破侖的子孫們煥發了無窮的鬥誌。一場血戰,德國人淚別馬恩河。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沮喪地哀歎:“德國可能因此而輸掉這場戰爭。”
當20世紀的鍾聲敲響時,當時的整個世界正處於一種風雨飄搖和急劇的動蕩之中。歐洲各新興的帝國主義列強,憑借著大工業的發展所確立的技術和經濟優勢,既對前景躊躇滿誌,又對現實極端不滿。他們認為自己得到的殖民地太少了,渴望能夠重新分割或搶占更多的殖民地,而要解決這一事關國家利益的勢力範圍調整問題,惟一的選擇就是通過戰爭。在當時的歐洲,普魯士將軍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著名論斷,是當時的政治家們的共識和許多國家外交政策的基礎。於是,各大國展開了瘋狂的軍備競賽。一些帝國軍闊、政客和武器製造商,到處高喊著要征服,要戰爭,要用大炮說話。
在有“歐洲的腹部”之稱的地中海東北岸,有一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半島
巴爾幹半島。它不僅有著豐富的煤、石油、鐵等戰爭資源,還是歐洲東南部的重要門戶。鑒於巴爾幹半島無與倫比的戰略地位,野心勃勃的奧匈帝國久有覬覦之心。但苦於其他列強的掣肘和塞爾維亞人的堅決反對,使得奧匈帝國的吞並之心久久不能遂願。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在靠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地區舉行軍事演習,向塞爾維亞進行戰爭威脅。奧國皇儲弗蘭茲·斐迪南親自檢閱了這次潰習,並驅車來到波斯尼亞的首府--薩拉熱窩。出於對斐迪南這個臭名昭著的軍國主義分子的極大憤怒,一個名為“不統一毋寧死”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軍人團體決定刺殺他。在斐迪南夫婦驅車去薩拉熱窩市政廳的路上,一名名叫加弗利爾·普林西波的塞爾維亞青年突然現身,用手槍當場擊斃了坐在敞蓬車上的斐迪南夫婦。
塞爾維亞愛國青年的這一槍,給一直在尋找戰爭借口的戰爭罪犯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德皇威廉二世聞訊後興奮地大叫:“這是一個幹載難逢的機會。”麵對奧匈帝國準備對塞爾維亞進行“清算”的書麵照會,急不可耐的威廉二世揮筆疾書:“要麼立即清算,要麼永遠不。”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開戰,意味著要同一直視塞爾維亞為“斯拉夫小兄弟”的俄國開戰。根據兩大軍事集團的聯盟條約,德、法、英、意等國也都會不可避免地卷A大戰。這無疑將是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大較量,也是一場軍閥和政客們期待已久的大較量。塞爾維亞青年的愛國之舉,猶如一個火把丟到了布滿了幹柴的歐洲大地上,一舉引燃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巴爾幹從此也有了一個非常富有特色的綽號--歐洲的火藥桶。
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的被刺,使得一直在磨刀霍霍的德奧兩國找到了他們期待已久的戰爭借口。針對奧匈帝國對自己的東部強鄰沙皇俄國的忌憚,德國的外交大臣雅戈以一句頗有見地的話語,使自己的“小盟友”解除了發動戰爭的顧慮。他說:“有德國的大力支持和奧地利的果敢大膽,足以使俄國人安靜下來。”
得到德國人的正式承諾,奧匈政府於7月23日下午6時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塞爾維亞取締一切反奧報刊;解散“民衛社”;清洗反奧的文武官員,而且這些官員的名單由奧方提供;允許奧匈派遣軍事人員協助塞爾維亞政府鎮壓反奧活動等等,並限定必須在25日下午6時之前予以答複。
這份措辭嚴厲、充滿霸氣的通牒,是外交史上一個國家財另一個獨立國家的最敵對的文件。對此,一直在隔岸觀火的德皇威廉二世拍手稱讚:“真帶勁!沒想到奧地利還有如此絕妙的一手。”
收到最後通牒,塞爾維亞知道戰爭已不可避免。28日中午,奧匈帝國正式對塞爾維亞宣戰,並在當日午夜開始炮擊貝爾格萊德。原想犧牲塞爾維亞來避免卷入戰爭的沙皇俄國,見奧匈帝國根本不理睬他們所作的巨大讓步,遂於7月30日宣布總動員,作出了宣戰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