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年,托馬斯·楊完成了一場大名鼎鼎的實驗,這場實驗引起了持續二百年的物理學大地震,甚至一度讓人開始懷疑世界的真實性。

這就是所有科普營銷號絕對不會放過的流量密碼——雙縫幹涉實驗。

這場實驗證明了量子在“被觀測”的狀態下處於粒子狀態,而“不被觀測”時則變成了自由的波狀態。

顯然,這是很反常識且恐怖的。

就好像這些微觀量子,能夠意識到自己是否在被人類觀察,一旦有視線落到它的身上,它就偽裝出規規矩矩的粒子模樣,隱藏自己的秘密。

而一旦沒人看了,它就開始放飛自我。

人類至今無法真正找到這種現象的原因,隻能用“概率波”或者“路徑積分表述”來進行猜想……但那也僅僅是猜想而已,沒有任何切實的證據證明,哪種答案才是正確的。

“為什麼要說這些?這與我們現在的存在有關嗎?”

時間是二十年前,蘇雲安剛死的時候。

當他見到“寫日記記錄下第五區滅亡慘劇”的男人時,對方上來就提起了雙縫幹涉實驗。

“別急,先記住‘量子有波粒兩種形態’這件事,然後我們再結合另一種猜想,或許能搞清楚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量子幽靈。”男人示意蘇雲安不要著急,反正這裏的時間非線性。

“什麼猜想?”

“泡宇宙猜想。”

1983年,物理學家安德烈·林德提出,在宇宙大爆炸的極早期,有過一個很短的(10的負32次方秒)暴漲期。

從一個亞原子大小的高能量奇點開始,大約每隔10的負32次方秒,宇宙的尺度擴大1倍,最終擴散成為整個宇宙。

假如把整個宇宙視為一個泡泡,那麼除了人類所在的宇宙之外,在“暴漲期”還有可能有其他能量也膨脹為了泡泡。

無數宇宙就像是搖晃可樂產生的大量氣泡,因為誕生的時間不同、密度、規則不同等,以薄膜互相隔離,組成了無限繁多的“多元泡宇宙”。

“假如,我是說假如,有一個和我們同時誕生的另一個泡泡,與我們以無限小的距離碰撞在一起,泡壁破裂,融合為一個大泡。但裏麵的內容沒有完全融合,隻是在不同的密度中並行成長……

我們的‘原泡世界’按照你我所熟知的物質規則前進,而另一個‘異泡宇宙’則發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物理規則。比如……波態量子。或者比如說……物質的倒影:靈魂。”

“……聽起來有點民科。”蘇雲安吐槽。

“哈哈隻是猜想嘛,”男人笑道,“哪怕波粒二象性的‘疊加態’詮釋,同樣也隻是一種無法驗證的抽象猜想,我們想想又不犯法啦……”

“所以你是說,我們同時存在於兩個泡泡之中?一個是我們所見到的物質世界,當物質的我們死去,隻是失去了‘原泡世界’的一部分,我們依然存在於‘異泡宇宙’的規則中?”

“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但是有點區別,闡述起來太複雜了,還要講‘主觀觀察’之類的。比如‘原泡世界’的我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從出生起就在不斷的觀察自己,所以我們展現出了‘粒子’的性質。

而死亡的過程就是逐漸‘失去自我觀察能力’的過程,當沒有人‘觀察’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粒子’的性質,變成了‘波’。

換言之,生命就是波粒二象性的‘粒子態’,而死亡則是‘波’態。”

“頭好癢,感覺大腦在萎縮。”蘇雲安吐槽。

“淡定。”

“所以我現在到底是死了還是沒死?”

“你可以理解為,死去的是‘你用來觀測自己,使自己靈魂保持粒子狀態(有思想的狀態)’的機器,而本質的你正處於‘快死了但還沒死透的狀態’。”

“為什麼沒死透?”

“因為你的親人朋友還在用自己的‘觀察機器’來觀察著你,等所有人都忘記你,你也就死透了,會變成一縷波紋,彌散在這茫茫宇宙之中……”

“波紋?”蘇雲安腦中靈光一閃,舉一反三,若有所思,“假如組成我們的量子轉換為‘波’的狀態,是否就可以逃避‘原泡宇宙’的規則?

遁入這處‘異泡宇宙’……進而逃脫星環的封鎖?!”

“咱們想到一起去了,隻是我們的能力不夠完成,有了你,這個計劃才有一點點實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