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新《死亡的遊戲》上(2 / 3)

日本讀賣新聞則載文寫道:可以說,《我的野蠻女友》是言情片在台灣甚至整個亞洲電影市場大行其道的一個起點。從宏觀上我們也許比較難以去把握這樣一部商業電影所要傳達的含義,但是,它遠遠超過一部簡單的商業電影。日本麵臨巨大的挑戰和危機,因為我們的電影,沒有這麼煽情的故事,我們沒有林青霞,我們沒有李小龍……”

香港文彙報卻刊載黃霑的文章,他在文中避口不談電影內容,大談電影中的音樂和主題曲,說道:“貫穿整部電影的優雅流暢的鋼琴獨奏,就是GeorgeWinston(喬治·溫斯頓)的專輯《December》中的"VariationsontheKanonbyPachelbel"。喬治·溫斯頓,1949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的作曲家兼鋼琴家,自1972年錄製個人首張專輯演奏專輯《BALLADS&BULES》至今,其柔美優雅極富文人氣息的清新曲風,使喬治·溫斯頓成為先時代音樂界中極具代表性的卓越人物。

既然音樂名"VariationsontheKanonbyPachelbel",也就是說,這是喬治溫斯頓改編Pachelbel(帕卡貝爾)的卡農。

什麼是卡農?其原意為“規則”。指的是複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其特點是各個聲部有規則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後麵的聲部按一定的時間距離依次模仿前一聲部的旋律。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卡農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後人常采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電影我們可以不看,但是請讓我們靜靜聆聽這首旋律簡單,卻回味無窮的卡農吧。”

麵對這些鋪天蓋地地讚揚聲音、批評聲音,麵對毀譽參半的尷尬局麵,李小龍根本不以為然。現在的人們可沒有見識過後世的炒作手段的,後世有的人為了成為名星,不惜自暴**,雌雄難辨,語言驚人,瘋狂炒作,一脫成名,還美曰其名為:“追求吸引眼球的經濟效應”。

但是,當今天他看了一節電視采訪片段後,心裏卻憤憤不平,怨氣衝霄。

TVB的一位娛樂新聞記者把鏡頭對著一個5、60歲的老太婆,問道:“太婆,剛才看見你從電影院出來,請問你看的是什麼電影?”老太婆抑止不住內心的激動說道:“我是看李小龍主演的《我的野蠻女友》。”

女記者接著問道:“那你喜歡李小龍的這部電影嗎?”

老太婆笑著說道:“我已經看了三遍這部電影了,真是太激動了,我已經是李小龍的鐵杆影迷了。以後,隻要是他主演的電影我都會看三遍的。”

女記者隨口問了一句,說道:“既然是李小龍的鐵杆影迷,那你最喜歡看李小龍的功夫片,還是他的言情片啊?”

老太婆神情嚴肅地說道:“不管是功夫片還是言情片,隻要他露光屁屁,我就會看三遍的。”

李小龍看後,心裏恨恨地罵道:“什麼女‘龍迷’啊?我看是女農民,是女流氓!”

心裏罵了,就舒服多了。他叫來自己的女秘潘瑋二,吩咐道:“你聯係一下電影導演羅維、洪金寶和音樂製作總監黃霑,叫他們來一趟,我要和他們商量下一部電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