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萬曆三大征:平播之役(1 / 3)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三月某夜,紫禁城中的萬曆帝憂心忡忡,徹夜難眠,在空蕩蕩的宮殿中來回踱步,不停地詢問平播總督李化龍戰報如何。原來在這一天,一個舉朝震驚的消息傳來:平播總督李化龍所率八路大軍共計二十四萬其中一路竟全軍覆沒,貴州參將、守備、指揮、把總無一生還。原來,貴州總兵童元鎮率三萬人,自恃兵強馬壯,以為率領強大的象兵可以所向披靡,於是孤軍深入到烏江關,準備一舉拿下敵軍重鎮。然而,他中了播州首領楊應龍的計謀,雙方激戰三天,被楊應龍率八萬人全殲於烏江關和河渡關兩處,以致貴州總兵童元鎮所率三萬人全軍覆沒。這次慘敗,之所以讓萬曆帝憂心忡忡,是因為他征調了全國八省精銳,分八路共計二十四萬人進攻播州叛將楊應龍,而此時已經有一路三萬人的軍隊全軍覆沒。這次的平播之戰,一旦陷入膠著或者失敗,就會動搖明帝國的國本,撼動明王朝的統治地位。

那麼,為什麼楊應龍要叛變呢,他又是誰?為什麼他實力如此彪悍,敢直接與大明王朝分庭抗禮?一切事件的起因還要從十一年前說起。楊應龍,播州楊氏家族二十九世孫,隆慶五年(1571年)世襲播州宣慰使。在這場戰亂之前,播州楊氏家族已經統治播州(今以遵義為中心的大部地區)近七百二十五年。播州楊氏家族從唐代末年開始,以楊端為始祖,設計打敗了南詔的穆天星,遂被唐王朝授予播州節度使,並允許世襲。到十三世楊璨起,播州楊氏家族的勢力才得以真正的擴張。他率軍東征西討,對外浴血奮戰,對內將屬地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十三世楊璨還為後世留下了《家訓十條》: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奸賢,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正是在這十條家訓的約束下,即使中原王朝政權更迭,播州楊氏家族依舊世世代代與中原王朝保持良好的關係,繼續平穩統治播州四百餘年。播州楊氏在名義上雖然接受中央王朝的管轄,但其實就是名副其實的關門皇帝,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擁有高度的自治權。播州曆史悠久,楊氏家族從唐代開始一直盤踞於此,根深蒂固,到明萬曆二十年已有七百餘年的曆史了,因此,與其說播州是中央王朝的,不如說播州是楊氏家族的。然而,到了第二十九世孫楊應龍接替世襲官爵時,雖然多次幫助明王朝鎮壓了其他少數民族土司的叛亂,還給明朝政府進貢當地木材,又被明王朝授予都指揮使銜,但他根本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他荒淫無度,日夜笙歌,殘暴不仁,窮奢極欲,總是不安於現狀,最終於明神宗萬曆十八年(1590年)南下燒殺搶掠,百姓不得安寧,遂與明中央政府關係惡化。

一直以來,中國的西南地區就是很多少數民族的聚居區,明王朝在這裏設立土司製度,任命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為土司,由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管轄當地的軍務、賦稅、民生、司法。“土司”一詞源於元朝,當時元朝政府將西南苗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內附者的部落首領授予宣慰司、宣撫司等官職,並且允許世襲,但需中央王朝冊封。“土司”一詞由此而來。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保留了元代的土司製度,並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雲南設立布政使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在貴州設立布政使司。而播州就處於川貴之間,地勢險要,民俗彪悍。

萬曆十八年(1590年),貴州巡撫葉夢熊上奏彈劾楊應龍,稱“應龍凶暴諸事”,並請求新設新貴縣,以加強明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而四川巡按李化龍則上奏稱先靜觀其變,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畢竟楊應龍在播州的地位較難以撼動,在此有深厚的統治基礎,少數民族也比較認可他,還多次幫明王朝鎮壓叛亂,對朝廷的用兵計劃給予支持,還是有功勞的。就在朝廷兩難的時候,不巧的是,楊應龍的妻妾之間發生了衝突,一個名叫田雌鳳的小妾很想轉正,取代正妻張氏,就慫恿楊應龍除掉張氏。而張氏背後也有一股巨大的政治背景,當初是為了兩股政治力量強強聯合,才有了楊應龍與張氏的聯姻,楊應龍本人對張氏並無夫妻感情。楊應龍的寵妾天天在枕邊吹枕邊風,終於楊應龍狠下心來,將張氏和嶽母殘忍殺害,封田氏為正妻。張氏的叔父張照歸一聽到消息,覺得這還了得!於是和他的部屬宋世臣、何恩聯名上奏朝廷,告楊應龍殺害朝廷所封誥命夫人張氏,這就等同於謀反。貴州巡撫葉夢熊早就看不慣楊應龍了,現在有了這個消息,立馬上奏請求帶兵征討;而大部分四川官員與楊應龍關係密切,都在替他說好話,說他多年來鎮壓叛亂,進貢木材,對朝廷有功,一致主張安撫。兩派各執一詞,最終朝廷決定先命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到重慶,由黔、蜀兩省共同對此事調查。

而楊應龍考慮到四川巡按會照顧自己,於是欣然遵命,到達重慶。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592年),最終審判的結果是:依《大明律》,楊應龍應處斬。這令楊應龍非常不滿,但湊巧當時中日爆發抗倭援朝戰爭,楊應龍靈機一動,請求向朝廷交兩萬兩黃金作為贖罪金,並率領播州兵參加前線的抗倭援朝戰爭,想要戴罪立功。明廷遂決定放了楊應龍,讓他帶兵趕赴遼東,後來,朝廷又讓他按兵不動。然而,四川巡撫王繼光卻不依不饒,非斬了楊應龍首級不可,甚至要帶兵討伐楊應龍。楊應龍大驚,認為是朝廷反悔了,要楊應龍的腦袋。於是他考慮一番,幹脆反了,決定拚死抵抗。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四川巡撫王繼光與總兵劉承嗣、參將郭成兵分三路,準備攻擊播州重鎮婁山關。楊應龍也不簡單,直接詐降,麻痹了王繼光,讓其放鬆了警惕。然後自己則率領苗兵攻擊。劉承嗣所率部隊傷亡過半,明軍遂退兵。明王朝派王繼光等人分三路大軍攻打楊應龍,居然慘敗,舉朝震動。但當時正值抗倭援朝期間,萬曆帝把重心放在了與中國山水相依的朝鮮半島上,遼東鐵騎和九邊精銳正與日寇戰鬥得水深火熱,耗餉甚巨,明王朝根本無暇顧及西南土司,一改之前對楊應龍的強硬態度,於是隻好暫時聽之任之,主張招撫播州土司楊應龍。此事過後,王繼光被革職。

此時的明王朝,正陷於抗倭援朝戰爭的漩渦之中,九邊重鎮和遼東鐵騎精銳都被調到了朝鮮半島,根本無暇顧及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又考慮到播州楊氏家族與當地其他政治集團有聯姻,關係密切,最終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決定暫且采用招撫的政策,先安撫楊應龍,要求其“輸四萬金以助采木”,並將其次子楊可棟作為人質扣押在四川。楊應龍一一允諾。

在之後的幾年裏,楊應龍趁明廷忙於抗倭援朝戰爭而暗中大肆發展,積蓄力量。後來平播的主將李化龍所著的《平播全書》中寫道“楊應龍益橫,所居飾以龍鳳,僭擬至尊:令州人稱己為千歲,子朝棟為後主,益選州人子女為繡女、閹人。”即楊應龍要稱王,楊朝棟為未來的接班人。雖然此書有誇大的嫌疑,但此時楊應龍的謀反之心已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