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六年(1572年)正月,明穆宗朱載垕(又作坖)的手上得了熱瘡,於是他宣布暫緩上朝。閏二月十二日,稍微康複的明穆宗宣布恢複早朝。當天,伴隨著鍾鳴,官員們依次進入了朝堂。此時張居正和高拱也從內閣裏走了出來,向著北走,過了會極門,遠遠看見皇帝的乘輿被停放在禦路的中間,於是他們倆心存疑惑,說皇上不給文武百官上朝,去文華殿幹什麼。正當他們要迎上去的時候,此時幾名內侍突然跑到了他們旁邊,宣讀了皇上聖旨,要求他們兩個馬上去乘議會前。張、高二人領旨後火急火燎的趕往了乘議前時,朱載垕麵帶怒色,下了金台並且站立著,各位內侍環繞著跪在他的四周。朱載垕拉住高拱的衣襟好像有什麼話要說。高拱瞬間心領神會,並問道:“皇上不回宮,要去哪裏?臣以為還是回宮為好。”於是皇上答應了高拱,並且在返回的途中給高拱露出了他的傷疤。就這樣高拱拉著朱載垕的手回到了乾清宮,張居正和成國公朱希忠等人隨行。穆宗入殿後叫高拱和張居正等人到他的禦塌前,並且說到“古今帝王後事……卿等詳慮而行。”中間幾句話誰也沒有聽清,但是大概是交代後事的。出殿後,穆宗又命太監讓高拱守在宮中,高拱又拉住了張居正,於是兩人一同在值房守了一夜。幾天後,穆宗的身體有所好轉,於是二人才回到家中。
過了四個月,也就是五月二十二日,穆宗身體突然病重,二十五日,穆宗病危,隨即傳旨張居正和高拱入殿臨危受命,輔佐十歲的皇太子朱翊鈞即位。穆宗握著高拱的手說:“天下的大事,有勞先生了。”此時,穆宗已經不省人事,第二天駕崩於乾清宮。
在高拱、張居正和皇太後的輔佐下,明穆宗的第三子朱翊鈞於隆慶六年六月即位,改次年為萬曆元年,是為明神宗萬曆皇帝。
然而,隆慶皇帝剛剛龍馭上天,此時的萬曆僅為十歲孩童,他就穿著喪服與文武百官第一次會麵,按照禮節,應該由朝堂上的臣僚勸誡皇太子登極,而皇太子應該先拒絕前兩次的勸誡,以示自己對於父皇的駕崩感到哀怮而無法自拔。當然,對於一個十歲的孩童,這些禮儀肯定都是其他人給他提前安排的,他隻需要循規蹈矩地聽從安排即可。到第三次,他才接受文武百官的勸誡,並表示為了江山社稷,理應接受,為天下的臣民所考慮,勉強接受百官的建議。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如同提前演練過一般。登基後,他既要學習知識,又要每天上朝。當然,對於一個十歲的孩童,批閱奏章的事已經由皇太後和顧命大臣張居正和高拱等內閣大臣提前完成,他的任務就是上朝時再將擬好的聖旨重新在文武百官的麵前誦讀一遍,也就是通知所有的官員,也就是我們通俗所說的走個流程而已。
在明朝正統皇帝以前,明朝皇帝除了每天除了要舉行早朝外,還有午朝和晚朝。明朝初期,創業伊始,皇帝勵精圖治,地方政府所有的事情都必須麵奏皇帝,但由於正統皇帝即位時隻有九歲,所以朝廷中另作規定,每天早朝隻能奏報八件事情,而且在做報前一天必須以書麵形式送至禦前。有了這個開例,逐漸成為具文。然而,日複一日的早朝,依舊沒有被取締,不論刮風下雨還是下雪,依舊每日舉行早朝。其實並非皇帝非常勤奮,而是祖例難違。甚至有時候皇帝用央告的語氣請求官員們放一天假。即使皇帝能請一天假,官員們依然需要到午門前舉行禮儀。而首先打破這一祖例的人,正是個性皇帝明武宗正德帝。他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皇帝,經常出宮玩耍,有時甚至半夜大擺宴席,徹夜不眠,甚至自封為神威大將軍朱壽,出關與蒙古軍親自作戰。對於皇帝這一職業,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他是明孝宗的獨子,從小自然備受寵愛,因此自小玩心頗重,又無所顧忌。他喜好玩樂,固然厭倦朝政,因此打破了日複一日的早朝慣例。到了明穆宗隆慶帝,他對國事幾乎一無所知,常常讓大學士代替他回答其他官員的奏呈。每次上朝如同木偶一般坐在朝堂上。因此到了後期,他索性將日複一日的早朝改為幾天一次。如今,剛剛即位的小皇帝萬曆才十歲,他的任務除了每天在朝堂上誦讀奏章,就是跟著老師學習。由於年紀太小,萬曆每次早朝,都要從衣袖裏取出他人為他提前寫好的紙條,照著紙條上的內容回答臣僚們的問題。對於一個孩童來說,紙片上的內容他也不一定全部知道,作為一個未成年人來說,他隻是聽從別人的安排,簡單地走一個流程而已。根據大學士張居正的建議,早朝隻有在一個月中的逢三、六、九日上朝,其他時間不上朝,以便小皇帝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儒家經典和四書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