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普通人降世(上)(1 / 1)

1991年的7月份,這是一個炎熱的夏天,知了在楊樹林裏吱吱的叫著,吵得人心煩,街道兩邊的榆樹、槐樹耷拉著腦袋沒有任何精神,倒是小河邊的垂柳一陣陣的蕩起,表示對自己擁有小河裏的水特別滿意。讓我們把目光轉向華北平原的一個農村——張家村,這裏是這個普通故事開始的地方。

張家村位於平漢省與山南省交界的地方,位於我國的華北平原,母親河——黃河在據此不遠的房山村繞村而過。據說張家村祖先是來自於西山省洪洞縣,由一位老奶奶挑著擔子,帶著三個姓張的孩子在此落地生根,從而形成一個近千人的村莊,由於本村大部分人姓張因此稱為張家村。一條破舊的柏油馬路穿村而過,將張家村分為兩半。在村子的中間,有一間家廟(又稱祠堂)改成的幼兒園。在村子的南頭有兩家村衛生室,分別是兩位姓張的老中醫開的,村民有個頭疼腦熱的都在這裏看病取藥,效果倒是杠杠的,也算是聞名於十裏八村。在村子的北頭,有一所小學——張家村小學,這也是附近十裏八村僅有的一所學校。此時張家莊人們剛剛收割完地裏的小麥,並場院裏把脫完粒的小麥拉到自己家糧倉裏。

就在張家莊小學1000米左右的一戶人家(這房子拿到現在怎麼也算一套學區房)出生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男孩,沒有歡天喜地,也沒有錦衣玉食。孩子的父母還要因為政策要交700元的罰款,否則這個孩子就保不住了(我記得當時是一個消滅小羊羔——屬羊的時代,而且當時也是打擊最狠的時候)。在當時的一個年代,一個普普通的農村家庭,年收入不足200元。孩子的爺爺和奶奶還有著三個兒女——老大是個女孩,已經出嫁;老二就是這個孩子的父親;老三也是個男孩,還沒有結婚。所以,這700塊錢要把家裏除了要交的公糧,其餘積攢的糧食,養的牛、豬也全部都要賣掉。辛辛苦苦的農村人,從這裏借10幾塊錢,從那裏借20幾塊錢。總算湊夠了700元,把孩子保了下來。

張廣新從二兒子家出來,往自己家走去:“叔,在這裏涼快呢。”

“嗯,小餅(張廣新的小名,隻能由長輩叫),剛從老二家回來啊?現在有小孫子了,你擔子更重了啊!”大榆樹下,一個老爺子笑嗬嗬的對張廣新說道

“叔,是啊,不過我心裏樂嗬著呢!”張廣新笑嗬嗬的說道,“叔,您是咱院裏的長輩,還學過字,也是孩子的重爺爺(曾祖父),您給孩子起個名吧!”(院裏——是指同一個五服內長輩的所有家庭,多的十幾家,少的兩三家)

“行,那我太高興了,我要趕緊回去好好想想。”老爺子收起小馬紮,趕緊往家裏走去。

張廣新目送老爺子進了院子,才往自己家裏走去。

“孩子他爹,你看看是不是讓咱院裏他老爺爺給起個名啊”在床上坐月子的劉秀琴給看著孩子的張金廣說道

“嗯嗯,剛咱爹來的時候我給他說了,他說他去找爺爺起名。”張金廣看著孩子,頭也不抬的對媳婦說著話。

張金廣看著孩子心裏想著——兒子啊,你要健健康康的長大啊。

這個孩子是張金廣的第二個孩子,第一個孩子一出生就夭折了。而且張金廣今年才剛剛20歲,18歲就早早的結了婚,如果第一個孩子保住了,這個老二怎麼也不會再要了,畢竟700塊錢的罰款實實在在的花光了自己家和父母家裏的積蓄。

那個時候,因為剛從饑荒年頭和大公社時代過來,農村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當時大部分人結婚都要早,就為了早早的結婚,生個勞動力。所以當時重男輕女的風氣也比較嚴重。可誰知道,在現在這個一個女娃要好幾十萬的彩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