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1)

我拿什麼來歌頌你,我的60、70後兄弟姐妹們!

我拿什麼來讚美你!我的忍辱負重、艱難前行的父老鄉親!

雖然,我們降生在不同的年代,熬過了動蕩、挺過了饑寒,飽嚐了開放年代的第一波浪潮的苦澀,在奮鬥了多少年後,又終於獲得了一個時髦而委屈的代名詞:“留守一族”!

而且,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手上的老繭已經是剝了一層又一層、臉頰的雙鬢霜染了一冬又一冬!在完成了對兒女們應盡的義務後,依然還是“四世同堂”的頂梁!

我打心裏佩服冠以這個名詞的文化人,在社會變革得五彩斑斕之時,在城鎮化建設進行的如火如荼之際,終於將中國上億的陪讀家庭成員安上了一個響當當的名號!

再沒有比這個名號更專業!

再沒有比這個名號更形象!

我們,在“留”什麼?

青春留不住,傳統的美好被衝擊得支離破碎!隻能是於茶餘飯後裏去咀嚼那份舊年、尋找那段曾經!

我們,又在“守”什麼?

守候家裏的方寸,守候對兒孫未來的期盼!都在自己的已過半百之年燃燒最後的一點殘燭!

有上億的留守兒童,也就有上億的留守家庭!

終於,老天沒有拋棄我,也將我排序到了“留守一族”的行列,與上億的族人們一起來趕這場人生旅途中最後的“時髦盛宴”!

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群體啊!

原本,我們這代人,完全可以為社會再釋放點人生最後的餘熱,為兒女們再散發點最後的光,卻還是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再一次被社會禁錮在了人生的地平線!

至回歸故裏的這幾年間,出於規律性的生活,或在校門口的守時等待中,或於班級群有關孩子們家庭作業輔導言辭中,一幅幅鮮活畫麵和毫無遮掩的表情每天都如剪切的拚圖填充在我的記憶裏;日積月累,年複一年,使我的腦海猶如和衣泅渡般的負重!一所普通的全日製且不到2000人的中小學校,超過了60%的留守孩子;他們或是父母在外謀生或是父母離異,使得他們共同擁有了一個“托管”名詞!

麵對如此龐大而又特別的群體,我依舊和他們一樣的無奈與感傷;留下長時間的相互期盼與等待。

與邊遠地區的“托管”一族相比較,位居城鄉結合部的“托管”族更能體現出現實社會的殘酷與真實;隨著社會發展與現代文明相互衝撞的不斷加劇,給這一代人在未來生存的能量又會有多大的儲存呢?

或許可想而知!

或許不得而知!

於是,為了孩子,家長與老師的矛盾,家長與孩子的矛盾,代管家長與兒女的矛盾,夫妻之間的矛盾等等,都一波接一波地催生出來,又將社會風情演繹的波瀾壯闊!

這就是社會前行留下的後遺症!而且,還需要我們這一代飽經風霜的人繼續為兒女們買單!

我,不是時代的歌者,唱不出與時代同節奏的音律!

我,也不是時代的弄潮兒,早已於波濤洶湧裏苟且偷生了大半輩子!

但,我還是想借助粗糙的文字,將我們這一代又一代“留守”之人歌頌一遍,讚美一番!供後輩們去品讀,去理解!也供沒有“留守”經曆的人去感受戲中人的堅強!

日月交替,潮漲潮落!

在歲月的長河裏,我們已經遊過了大半程,雖然,沒有掀起多高的浪花,也沒有看似標準的泳姿,但,曆史,能銘記!時代,能鐫刻!

因為,我們是共和國變革時期的先遣隊!是改革開放之舟的強勁水手!是共和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實踐者!是傳統文明與現代時潮抗爭的見證者!

我們肩上所承載的,是共和國劃時代的巨變曆程!

飽經滄桑後,為了兒孫,又要走進風雨!

就讓我們一起在“守候”的季節裏盡情放歌吧!

“翻車”也罷,跑調亦罷,隻為今世,不望來生!

青絲白發轉瞬間

年華老去與誰言

春風若有憐花日

可否許我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