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驟然升起的新星(4)(1 / 1)

高君宇(1896-1925年),原名高尚德,山西靜樂(今婁煩縣)人。少時才華出眾,對社會政治問題非常關心,潛心研讀《晨報》、《申報》、《康梁文鈔》等進步書刊,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係,在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下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並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後來代表北大學生參加了學聯的領導工作。他師從李大釗,是青年團的發起人之一。此外,還曾做過孫中山的秘書,並曾在莫斯科親耳聆聽過列寧的教誨。作為山西省的第一個共產黨人,他自稱“是曆史使命的走卒”,在自己的照片上寫下著名的言誌詩:“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被稱作“中國青年革命的健將”。

高一涵(1885-1968年),原名永浩,安徽六安人。曾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政法。1916年7月回國,與李大釗同辦《晨報》,經常為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撰稿,被稱為《新青年》的“二把手”,同時,協辦《每周評論》。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軍之一,高一涵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大量作品,是科學與民主理念最為積極的宣傳者之一。

這些青年知識分子在李大釗的帶領下,先後走出書齋,飽含革命的熱情,爆發出驚人的力量,成為中國先進青年的典範。

1920年3月,為了加強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秘密發起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朱務善、羅章龍、張國燾等人踴躍參加。他們以“研究關於馬克思派的著述為目的”,組織學習《共產黨宣言》和能收集到的介紹社會主義的外文書刊。同時,研究會還定期舉辦演講會,邀請李大釗、高一涵、魯迅等著名學者前來演講,並以公開辯論的形式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後,10月中旬,由李大釗、張國燾、張申府三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主義組織”。最早參加共產黨組織的除了三位發起人以外,還有當時信仰無政府主義的黃淩霜、陳德宋、張伯根、袁明熊、華林、王竟林等,隨後發展了羅章龍、劉仁靜。除李大釗、張申府是北大的教員外,其他都是北大的學生。

到了11月間,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內部,共產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發生了嚴重分歧,雙方激烈爭論,最後無政府主義者退出組織。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骨幹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女)等轉為黨員。1920年11月底,北京共產主義小組舉行會議,決定命名為: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羅章龍負責宣傳工作。北京共產黨支部創建後,馬上著手發展組織,到1921年7月為止,其成員有:李大釗、張國燾、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範鴻劼、朱務善、李駿、張太雷等12人。

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卓有成效地開展起了工作,他們在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學校、開展工人運動等方麵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績,成為中共一大前活動十分出色的、有代表性的黨組織之一。

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11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由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張國燾等組織,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北京大學學生會辦公室舉行成立大會。高君宇出任青年團的第一任書記。青年團的主要工作是聯絡和組織進步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宣傳社會主義,舉辦勞動補習學校等,並組織一部分青年赴蘇俄參觀學習。青年團很快成為了黨工作的得力助手。

出版雜誌《勞動音》和《工人周刊》。1920年11月7日,也是蘇俄十月革命三周年紀念日,《勞動音》周刊誕生,其宗旨為“闡明真理增進一般勞動同胞的智識,研究些方法,以指導一般勞動同胞的進行改良社會的組織”。《勞動音》很注重用具體事實和典型事件來反映工人的悲慘生活,以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引導工人進行革命。因此,很快就受到廣大工人的熱烈歡迎,到12月份,銷量就達到2000多份。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北京共產黨組織又創辦了《工人周刊》,著重報導國內外勞動消息、各地工人受奴役的現狀,以及各地工人的鬥爭情況,提倡工人組織工會,團結起來進行鬥爭。《工人周刊》很快銷往北方各地,被譽為“勞動者的喉舌”、“北方勞動界的言論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