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驟然升起的新星(2)(1 / 1)

1920年8月,陳望道譯出《共產黨宣言》的中文全譯本後,9月,李漢俊翻譯了介紹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小冊子《馬克思資本論入門》,它們均列入“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出版。同社出版的還有陳獨秀的《政治主義談》等小冊子。1921年5月,李達在李漢俊的幫助下,翻譯了荷蘭郭泰的《唯物史觀解說》,由中華書局出版。作為上海共產黨建立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出版機構,新青年社從1920年11月到1921年4月,除發行《新青年》月刊外,還翻譯出版了8種“新青年叢書”介紹新思潮,即《社會主義史》、《瘋狂之心理》、《哲學問題》、《工業自治》、《到自由之路》、《歐戰和議後之經濟》、《工團主義》、《階級爭鬥》。這些書籍對於開闊先進青年的視野非常有益。

二是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農運動相結合。上海共產黨小組一經成立,就把促進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創辦了麵向工人的刊物《勞動界》,同時開辦工人學校,組織工會。

1920年8月15日,上海黨組織創辦了《勞動界》周刊。這是麵向工人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的通俗刊物,內容包括演說、國內勞動界、國外勞動界、讀者投稿、時事、調查、通信、小說、詩歌、閑談、趣聞等11個專欄。周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揭露舊社會的黑暗,反映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悲慘生活,深入淺出地向工人闡明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道理。《勞動界》還十分重視和工人讀者的直接聯係,聽取工人意見,歡迎工人投稿。

除利用《勞動界》等工人刊物進行啟蒙宣傳教育之外,陳獨秀還鼓勵革命知識分子深入到工人中去辦夜校和識字班,通過多種形式與工人群眾建立起密切聯係,以此教育、組織工人建立“真的工人團體”,並在實踐中鍛煉知識分子自身。1920年秋,上海共產黨指派李啟漢在滬西小沙渡檳榔路錦繡裏3號(今安遠路62弄178號-180號)試辦“工人半日學校”,對工人進行宣傳教育。該校被查封後,又以“上海第一工人補習學校”的名目出現。

為幫助工人群眾擺脫舊式幫會和資本家操縱的黃色工會的影響,上海黨組織號召工人聯合起來成立與資本家相鬥爭的工會組織。在陳獨秀、李中等人的努力下,經過一番籌備,1920年11月21日,來自造船廠、厚生鐵廠、東洋紗廠以及恒豐紗廠的工人370多人組成的上海機器工會在楊樹浦正式成立。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真正屬於工人自己的工會,也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工會組織,得到了世界工人聯合會的支持。12月,上海共產黨又領導成立了上海印刷工會。《共產黨》月刊高度評價這兩個工會是“辦理得有精神有色彩的工會”。

此外,上海共產黨小組還注意到農民問題與農民工作的開展。1921年4月,沈玄廬回到家鄉浙江蕭山縣衙前村,經過醞釀和籌備,9月27日,衙前農民協會成立並發表《衙前農民協會宣言》、《衙前農民協會章程》,聲明“本會與田主、地主立於對抗地位”,主張“土地應該歸農民使用”,“土地該歸農民所組織的團體保管分配”。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民協會,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農民協會。此後,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裏,蕭山、紹興和上虞三縣的80多個鄉村相繼成立農民協會,10萬多貧苦農民參加了抗租鬥爭,奏響了現代農民革命鬥爭的序曲。

三是創建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共產黨組織成立之後,陳獨秀指派最年輕的俞秀鬆負責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組建工作。1920年8月22日,由俞秀鬆、施存統、沈玄廬、陳望道、李漢俊、葉天底、袁振英、金家鳳發起,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它以派出人員或發信函的方式,積極聯絡、發動、指導全國一些大城市開展建團工作。至1921年春,各地已有團員1000多名,這些團員大部分後來也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國際青年共產黨執行委員會東方部書記穀林誇獎說:“上海青年團是中國青年團中最好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