螣蛇的一個種類,江南民間傳說中一種能飛的蛇。
《荀子•勸學》記載:“螣蛇無足而飛,鼯鼠無技而窮”。說的是螣蛇雖然無足,卻比多技的鼯鼠更能騰雲駕霧,遊走空中。《爾雅•釋魚》中亦有提及“螣”即“螣蛇”,東晉郭璞為其作注,指螣蛇為“龍類也,能興雲霧而遊其中”。而呈金色螣蛇更是見過的人更少了,然而,卻由這金螣蛇,讓江南一個小村莊幾代人都處於惶恐之中。
1
六十年代末期,文鬥武鬥在不斷升級。距離縣城二十餘裏的螣田村,也搞的人心惶惶,平日裏相互走動,並互助的鄰居也不再親密聊天了,就是遇到了也隻就相互瞪眼,不敢多說,生怕說多了,被人抓住把柄,被打成右派。
白天,大家幹完活,一般都早早地待在家裏。似乎一切都是那麼地靜。然而,就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卻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村裏一後生,叫生財,年有三十有餘,父母早已去世,留有近二十平米的老屋一間。平時,做事無所顧忌。在武鬥中,敢於衝在一線,在抄別人家時,不留情麵,打人時直往往死裏整,他經常在村裏人麵前叫囂,“老子什麼都不怕,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在一個星稀月朗的一個仲秋的晚上,生財在村長家喝了點酒,因為他這股痞氣,得到了村幹部的重用。就在他正準備關門睡覺時,忽然看到門前三十餘米外的一棵老樟樹裏一道金光,好奇心驅使他趕緊跑了過去。
當生財跑到老樟樹時,光忽然就不見了。但生財知道,光是從一棵老樟樹的樹洞中溢出來的。
老樟樹不知長了多少年,足足有十米多高,但樹枝不是筆直的,而是由四周圍繞的橫枝組成,你根本就分不清哪是枝,哪是杆。樹直徑近二米,但中間是空的,有一個洞從樹的中間直通到底下,越往下越小,扔個石頭進去,好一會兒才聽到回聲。根本弄不清是樹長在井裏,還是井在樹下。也不知這樹長了多少年了,也不知見證了多少人間事。
村裏老人常說,這是一棵有靈性的老樟樹。
家裏有小孩生病了,在老樟樹前,燒點紙,上幾根香,祈禱一下,再弄點香灰泡水喝上,不出兩天,就會病愈。
成年人生病了,每天早晚各一次老樟樹下祭拜,不出十天半個月,也會好轉。
家裏老人過世,往往會從老樟樹樹幹上取點陳年樹皮,然後在祭祀儀式上作為香爐的柴火。村裏大大小小樟樹有十來棵,但其他樟樹取下來的枝或樹皮,如果作用香爐的材料,那煙都是四處散了的。唯獨這棵老樟樹,屋內外再大的風,不為所動,成一柱煙狀。村裏人都覺得驚奇,更加堅信了這老樟樹的獨有神力了。
有一年,縣裏修建公路,大家都極為興奮,再也不需要走近兩裏路外的地方才有公路了。但在公路勘探時,路剛好要從老樟樹這裏過,縣裏認為,不能因為一棵樟樹而讓縣裏重新調整,決定把這棵老樟樹砍了。
村裏人知道這件事後,堅決反對。特別是老人們一致認為,這棵老樹不能移更不能砍,它是村裏人的精神支柱,更是村裏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