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中國古代史中部分目的/目標/意圖/用意的知識點。感謝柳合青老師!
1.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的主要目的:提高齊國地位。
2.秦朝修築萬裏長城的直接目的:抵禦匈奴南下。
3.商鞍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奠定對外戰爭的物質基礎。
4.周初統治者實行封建製的主要目的:鞏固周王室對天下的統治。
5.漢初實行董仲舒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本目的:穩定統治。
6.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根本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7.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分割王國的封地。
8.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的目的;維護統一的中央集權。
9.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製的直接目的:保證北魏政府財政收入。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鞏固對黃河流域人民的統治。
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觀目的: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1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根本目的: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製。
14.隋唐實行科舉製的最主要目的:擴大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
15.唐政府規定農民可以納絹代役的主要目的: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
16.唐太宗注意用人納諫的根本目的:維護統治地位。
17.唐朝後期實行兩稅法的主要目的: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18.五代十國時期很多政權比較重視發展生產的目的:保存實力。
19.宋太祖即位後,“杯酒釋兵權”的直接目的:防止“陳橋兵變”重演。
20.元朝重視國內陸路水路交通的主要目的:有效的管轄空前遼闊的疆域。
21.元朝政府大力發展漕運和海運的主要目的:解決大都的糧食供應問題。
22.元朝政府重視國內陸路水陸交通的直接目的:取得南方糧食供應。
23.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的“八股文”、清朝大興“文字獄”的本質目的:強化思想統一。
注:中國古代史部分特點/特征/表現/標誌類知識點。萬分感謝柳合青先生!
1.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點: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2.人類社會組織發展到氏族公社時期的標誌:按血緣關係組成穩定的群體。
3.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府特點:諸侯爭霸,分封製崩潰。
4.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誌:鐵器的使用。
5.秦朝建立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的本質特征:皇權至高無上。
6.秦朝滅亡的標誌:劉邦攻入鹹陽。
7.東漢和前代比,政治上的突出特點:豪強地主享有特權。
8.十六國時期結束的標誌: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9.南北朝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特點:北方少數民族學會農業生產,南北經濟發展趨向平衡。
10.南朝政權更替的特點:武將奪權。
11.唐朝設置節度使之後,國內政治形式的特點:形成內輕外重局麵。(此處摘錄處亦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