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明沒有開發高級人工智能,因為其不可控性,和其自我創新和思考的性能,讓人類未來不得不擔心,即便是底層邏輯是人工智能三大鐵則,徐啟明依舊不放心。
智能機器人的出現,讓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半烏托邦的世界,幸福指數直線上升。
甚至許多東西都不用張嘴,隻需要心念一動,就可以通過房屋中的腦波的連接器進行感應,所有智能化的設備都會進行工作。
這一年下來,徐啟明的熱度就沒有下過第二名,從來都是高居榜首。
藍星上每個公民從睜開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徐院士有沒有什麼新的發明出現。
而就在太空電梯建成的半年後,徐啟明終於帶領著團隊開發了曲率引擎。
事實證明,人類即便是窮盡歲月,也無法超越光速。
而曲率引擎也分為十個等級。
每一級曲率引擎都代表著0.1倍光速。
即便是最高也不過是0.99999……倍光速,無限忽略下去,約等於光速。
又因為冷凍技術的出現,使人類長時間進行光速旅行成了可能。
而為了應對十七年後沃爾夫人艦隊,徐啟明為第一艘戰艦製造了核聚變等離子大炮。
其最大旗艦的一發蓄能,能夠摧毀一顆星球。
讓人驚歎的時候,又讓人唏噓不已。
誰能想到,僅僅是三年的時間,人類就正式踏入了太空中。
而現在軍隊基本上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為地麵部隊,一個部分是空天部隊。
而地麵部隊是通過軌道進行軌道空降,空降艙保證了士兵的生命安全。
能讓士兵在半個小時內,進行全球精準投放。
而這已經不是徐啟明的極限,隻是在半年後,一種得益於用腦電波控製巨型機械的技術出現突破。
在人類麵前,機甲終究不再是科幻小說和電影裏麵的存在。
而是真正出現在眾人麵前的東西。
隨著機甲的出現,人類頭一次在麵對沃爾夫人侵略時有了一絲的底氣。
但駕駛機甲仍然有著不小的後遺症,全都是精挑細選之後的結果。
這些結果直接導致著,機甲與人的默契度。
但這遠遠不是盡頭,徐啟明,哦不對,徐院士在科研上的路遠遠還沒有走到頭。
隨著人類數量的劇增,伊甸園計劃和無盡能源計劃開始誕生。
而這所謂伊甸園計劃就是在藍星之外的星球開辟新的家園,就比如月球殖民計劃,廣寒市。
至於無盡能源計劃,就是在巨大恒星上建立戴森球係統,將收集到的能源,通過一種高能激光的方式,發射到位於藍星軌道上的能源收集裝置。
再通過類似於太空電梯的方式,將能源傳輸到藍星上,這一年開始,人類徹底擺脫了對能源的依賴,變成了免費的東西。
隻是五年的時間,人類就已經徹底跳出了藍星,到月球和火星上麵進行殖民,隻是這麼幾年的時間,藍星上的人口已經徹底爆發式的增長。
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徐啟明的研究也慢了下來,再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徐啟明找到了能夠控製黑洞涅滅技術,人為控製力場,將黑洞進行逆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