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始於華爾街,蔓延至世界各個角落,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微觀因素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微觀層麵的順周期因素,信用評級機構、盯市和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問題,金融機構貸款發放標準鬆弛、杠杆率過高和公司治理等問題,衍生產品發展過度、發起配售模式的資產證券化存在混亂,等等。這些因素在這次危機中表現得相當突出,同時也證實了疏於監管的危害。各國政府對此應高度重視,以便克服這些缺陷和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汲取教訓和作出改變的階段似乎剛剛開始。如果不進行徹底的改革,另一場危機的爆發就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不會被拖延太久。政府承擔不起短期內重蹈覆轍的後果,無論是在財務上還是在政治上,或許在道義上也是如此:不能因為少數傻瓜的貪婪,而在不久後讓這麼多人的生活成為犧牲品。現行國際貨幣體係已經不能滿足複雜的、一體化的世界經濟的需求,不僅不能消化不穩定因素,反而可能導致其加劇。縱觀國際貨幣體係的曆史,關於改革的辯論和努力經常出現,尤其是在經濟波動期,公共和私人部門的信心都麵臨壓力的時候。自從1944年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之後,人們對國際貨幣體係的缺陷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很多評論員還對“30人小組”、“20國委員會”和“廣場協議”試圖進行的改革記憶猶新。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說:“活人的地獄不一定會出現,要是真有的話,它就是我們如今每日在其中生活的地獄,它是由於我們結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我們有兩種避免受苦的辦法,對於許多人,第一種比較容易,接受地獄並且成為它的一部分,這樣就不必看見它。第二種有些風險,而且必須時刻警惕提防:在地獄裏找出非地獄的人和物,學習認識他們,讓他們持續下去,給他們空間。如果我們最後隻能在地獄城上岸,那麼,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而它正好就在那裏,也就是海潮牽扯我們卷進去的、不斷收縮的漩渦。”
金融世界波詭雲譎,失敗連著失敗,驚訝變成了憤怒,恐懼取代了好奇,剩下的便是誠信的流失。
我們需要一場變革。
這就是今日的世界,這個世界上沒有鬼魂,但有噩夢。
債務危機的噩夢何時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