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學生就業概述(1)(1 / 3)

教學目標

認清我國當前就業形勢

了解大學生就業市場

了解我國現行就業製度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近幾年備受關注的話題。黨的十七大及“兩會”報告都把大學生就業問題作為我國現階段首要解決的問題來對待。有關部門的統計顯示,目前每年社會新增就業機會大約700萬至800萬個,而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則大約在650萬人左右。就這一數據而言,大學畢業生理應有比較大的就業空間。

隨著國家經濟轉型和調結構地深入推進,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將繼續延續並全麵落實。國家擴大內需將使服務業獲得較大發展,其中蘊含的許多崗位會比較適合高校畢業生。今年我國還將在2010年基礎上,繼續啟動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行動,包括崗位拓展計劃、創業引領計劃、就業服務與援助計劃,同時做實“三年百萬”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計劃,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會給予較大扶持。

(第一節)大學生就業形勢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就業矛盾也日益突出。同時,我國在疏通渠道和就業服務上存在明顯不足,一方麵是民營企業、邊遠地區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麵是目前的就業服務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國性的就業市場,大學生異地求職,信息不暢,成本太高。這些都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麵。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現狀分析

(一)各高校就業形勢

名牌效應較為突出,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普遍受用人單位的歡迎,一般大學的畢業生就業受到一定的限製。多數用人單位傾向於高學曆畢業生,對於專科、高職生的就業形成較大壓力,綜合性大學就業形勢比較樂觀。

(二)各專業就業形勢

理工科的通信工程、計算機應用與軟件開發、電氣自動化、信息技術、信息安全、通信工程、建築學、土木工程、城市規劃、生物技術等專業的市場需求量好於其他專業;文科中的英語、財會、法律、經濟管理、金融、市場營銷等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較好,尤其是緊缺的複合型人才,如金融英語、商務英語、法律英語等“二合一型”的人才備受青睞。但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漢語言文學等專業適應麵相對較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三)各地區就業形勢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地區經濟的發展差別很大,就業走向呈現出“三多三少”的現象:即外企多、國企少;城市多、鄉鎮少;東部多、西部少。東南沿海和中心城市偏好於西北經濟欠發達地區,盡管高等教育的規模逐漸擴大,但“老、少、邊、窮”地區仍需要大量人才,到小城鎮和基層參加工作的比例較少,艱苦行業的人才科技含量明顯偏低。

(四)就業去向概況

從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來看,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國家公務員、科研人員和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國有單位仍然是吸納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但事業單位、三資企業等單位也越來越吸引應屆畢業生。重慶市高校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三資企業居首位,占36.67%;國家機關和科研單位占16.67%,並列第2位;國有企業占9.17%;願意去學校的占8.33%;城鄉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分別占0.83%。

二、大學生就業現狀的成因

(一)學生就業渠道不暢

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應征入伍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誌趣、是否黨員限製,這些隻適用於特定人群。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業網站和招聘會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但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二)企業用工製度不合理

調查訪發現,一些私營企業用工製度極不合理,不但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而且社會保險、養老保險、公積金等一係列社會福利也沒有。另外,起薪較低,升幅不大,並伴有苛刻的罰款製度,讓大學生難以接受。同時,用人單位還設置學曆、年齡、經驗等障礙拒絕應屆畢業生。拒絕的理由包括動手能力差、交納費培訓費用、穩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追求實用性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視和心態浮躁的情況。

(三)高校專業設置錯位

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於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

據北京現代管理大學就業處和招生處反映,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係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