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三箭定天山:鐵勒九姓之變(1 / 3)

七世紀五十年代,大唐帝國頻頻對西北用兵,先後三次西征,終於生擒阿史那賀魯,降服西突厥,到六十年代初,大唐勢力直達波斯,威震中亞。

先秦名學家惠施曾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當日在中天時,其下沉之因素也悄悄地積累。

過速的擴張,埋下不穩定的種子。

高宗顯慶四年(659年),西域鐵勒族思結部落率先叛變。思結部落的大首領都曼,秘密聯絡西域的疏勒、朱俱波、謁般陀等國,一同起兵,攻打於闐國。

唐朝廷對此相當重視,派左驍衛大將軍蘇定方為安撫大使,全權負責。蘇定方統率大軍抵達業葉水,離思結部落大本營馬頭川有三百裏的距離。

蘇定方依然采用破西突厥時的戰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出擊,攻其無備。他精挑三千名騎兵為先鋒,以超強度的行軍速度,一晝夜行進三百裏,於次日淩晨抵達思結大軍駐地。在三千騎兵出發的同時,一萬名步兵作為後續部隊也即刻開拔啟程。

叛軍首領都曼對蘇定方快速反應部隊的神速進軍大為吃驚,想趁其遠道勞頓而先發製人,便開城門迎戰,兩軍在城外大戰一番,行進一晝夜的大唐騎兵仍然擊敗了都曼的騎兵。

都曼退回城內,據城自守。

唐軍後援部隊陸續趕到,將敵城團團圍困。蘇定方派人進城與都曼談判,表示隻要放下武器投降,可以確保其性命無虞。都曼考慮了半天,蘇定方用兵如神,令他大開眼界,想要反敗為勝也是不太可能,便同意向蘇定方投降。

這場叛亂,由於蘇定方處理有方,很快便得以平息。但是受到西域思結部落叛變的影響,北方的多個鐵勒部落也相繼爆發反叛,包括北方思結部落(盧山都督府)、拔野古部落(幽陵都督府)、仆骨部落(金微都督府)、同羅部落(龜林都護府)等共同起兵反唐。

660年,唐帝國任命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率軍討伐這四個反叛的部落。這次戰爭的經過,史書記載非常簡略,隻說到鄭仁泰與鐵勒四部落會戰三次,三戰三捷,殺其酋長,追擊一百餘裏,然後班師回朝。

很顯然,這次大唐對鐵勒四部落的打擊是很不徹底的。雖然四部落受到重創,但是叛變仍在繼續。

第二年(661年),鐵勒族中最強大的回紇部落(瀚海都督府)大首領婆閏去世。婆閏是蘇定方西征阿史那賀魯時的副帥,無疑他與大唐的關係相當友好。婆閏去世後,其侄兒比粟毒當上回紇大首領,他與婆閏所持的立場完全不同,回紇走上與大唐帝國對抗的道路。

比粟毒暗中串通同羅部落以及仆骨部落,共同發兵,南下侵犯大唐本土。

唐高宗此時才翻然省悟,這十二年來,他東征西討,使帝國聲威遠揚,然而危機卻發生在北方。這是意料之外,卻是情理之中,正是帝國的東征西討,給北方鐵勒諸部落有機可乘。

在去年遠征鐵勒四部落中三戰三捷的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仍然被指定為遠征軍統帥,出任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劉審禮、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為副帥;鴻臚卿蕭嗣業為仙萼道行軍總管,右屯衛將軍孫仁師為其副手。

唐帝國北征的消息一傳出,鐵勒諸部落大為驚駭。包括回紇、仆骨、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拔悉密、多濫葛在內的九大部落,即鐵勒九姓,全部反叛,齊心協力,對抗大唐遠征軍,共糾集了十餘萬的兵力,這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

龍朔二年(662年)三月,遠征軍進抵天山(此天山非西北之天山,乃是現蒙古杭愛山),鐵勒九部十萬大軍嚴陣以待,準備與唐軍決一死戰。

北方在三月和風中洋溢著晚春的氣息,此時天山腳下已是綠草茵茵,天上白雲飄飄,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這是個好季節,可是對於鐵勒九姓的騎兵們來說,這是個災難的季節。

看來鐵勒人還是采取比較傳統的作戰方式,他們派出幾十名勇士,前來叫陣,向唐軍挑戰。這種挑戰的方法,在春秋戰國時代也經常使用,挑戰勝利的一方,在士氣、心理上將會有壓倒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