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高昌之役:攻城戰的典範(1 / 3)

貞觀四年,李靖平定北突厥,西域的伊吾城主以其所屬的七座城池歸降大唐帝國,唐朝廷以其地置西伊州。同年,西域的高昌國王麹文泰到長安朝見唐太宗。

伊吾的歸降與高昌國的入朝,打開了大唐帝國經略西域的大門。

高昌國為什麼迫不及待地向大唐王朝示好呢?麹文泰有自己的考慮。

原來西域諸國通往中原的道路,本來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南道,是經過大磧路,也就是穿過白龍堆沙漠,然後經玉門關進入河西走廊。在這條通道上,原來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國家,就是樓蘭國,但是不知什麼原因,樓蘭古國神秘消失,所以這條通道便廢棄不用了。

另一條就是北道,須經高昌國境(漢代車師國),再從高昌折往河西走廊,因而可以說高昌國占據了這條交通要道。如今大唐帝國一統天下,絲綢之路又開始繁榮,對於這條聞名世界的貿易商道,高昌占盡地利,壟斷西域與大唐的商業貿易。

貞觀六年(632年),西域國家焉耆派遣使者到唐帝國長安進貢,同時向唐太宗提出要重新開辟南道,即通過白龍堆沙漠的大磧路,將此路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道。唐太宗十分高興,答應了焉耆國的請求。高昌國王麹文泰不幹了,大磧路一旦開通,高昌國在絲綢之路的地位將大受影響,這豈不是斷了高昌國的財路?

不行!麹文泰越想越惱怒,非得好好教訓一下焉耆國不可。他派軍攻打焉耆國,大掠而歸。

到了貞觀十二年(638年),高昌國又夥同西突厥的處月部落與處密部落,對焉耆國發動戰爭,攻占五座城堡,燒毀城內的房屋,擄掠了一千五百人。由於高昌國的破壞,大磧路一直未能得以複通,所以西域諸國使者、商人前往唐帝國時,仍然要經由高昌國。

隨著西域各國使者前往大唐朝貢人數的增多,這些國家直接與大唐帝國發生貿易往來,使高昌的中轉貿易蒙受損失。麹文泰又私下搞小動作,多次阻撓西域諸國使者通過高昌國。

高昌國攻打焉耆國已經令唐王朝十分惱怒了,沒想到高昌國自恃有西突厥的撐腰,又打起了伊吾的主意。伊吾與高昌相接壤,位於其東部,此時已經歸附大唐,改稱“西伊州”,貞觀十三年(639年),高昌國王麹文泰聯合西突厥的軍隊,共同侵入伊吾。

唐太宗李世民怒不可遏,下詔嚴厲譴責麹文泰,同時要求麹文泰讓高昌國的權臣阿史那矩出使長安城,準備商議解決方案。阿史那矩是突厥人,估計高昌國聯合西突厥打擊其周圍國家的政策,便是這位阿史那矩的主意。

當唐朝使者抵達高昌時,麹文泰卻不肯認錯,反倒對唐朝使者說:“鷹飛於天,雉伏於蒿,貓遊於堂,鼠噍於穴。各得其所,豈不能自生邪?”不僅如此,麹文泰還派使者到薛延陀國,對真珠可汗說:“你既是可汗,與天子平起平坐,又何必要向唐朝使臣下拜呢?”

麹文泰拒絕派遣阿史那矩,而是改派長史麹雍出使唐王朝。

麹雍到達長安後,唐太宗召見他,批評高昌國侵略伊吾、阻撓諸國使臣入唐、挑撥唐與薛延陀國的關係等等。最後,唐太宗以嚴厲的口氣威脅道:“為惡不誅,善何以勸!明年當發兵擊汝。”態度非常強硬。

此時薛延陀國尚未與大唐交惡,真珠可汗聽到此事後,趕緊出來表明態度。雖然高昌國從中離間,但是薛延陀仍然奉大唐為宗主國,真珠可汗派使者通告唐太宗:“我國受大唐恩惠很多,無以為報,請允許我發兵作為前鋒,進擊高昌國。 ”

這年(639年)年末,唐太宗再下一道詔書,給麹文泰詳細分析了與大唐帝國對抗的後果,希望他能夠悔過,放棄與大唐對抗的立場,並且前往長安城。麹文泰拒絕了,他在高昌國高築城牆,深挖壕溝,準備螳臂擋車。

唐太宗之所以要對高昌訴諸武力,最重要的原因,乃是高昌在大唐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第一段,為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唐帝國已經消滅了來自祁連山以西吐穀渾的威脅;出了河西走廊,便是高昌地界。高昌便是漢代的車師國,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漢武帝至漢宣帝時,漢與匈奴反複爭奪車師,前後計有六次戰爭。後漢時代,這個地方同樣是反複爭奪之地,耿恭守疏勒城,亦在此地。所以高昌是進入西域的門戶,是大唐與西方貿易的重要節點,是不可不爭之地。

為什麼高昌國以彈丸之地,敢於螳臂擋車呢?麹文泰有自己的分析。

首先,高昌距離長安路途遙遠,沿途要經過沙漠與戈壁,行軍十分困難。固然,唐在河西走廊一帶有駐軍,但是麹文泰前些年入朝,經過河西走廊時,發現經過隋末戰爭以及吐穀渾多次襲擾破壞,這一帶的城郭都十分蕭條,守軍也少,遠不及隋朝時的規模。因此麹文泰判斷唐軍如要大舉出兵,兵力必將出自遙遠的關中。唐軍如果出兵在三萬人以上,那麼在糧草轉運上會出現極大的困難;如果兵力在三萬人以下,麹文泰自信可以擊敗唐軍的進攻。因為這些年來,高昌大力修築堅固的城牆,加強防禦的力量,隻要可以固守城池二十日,唐軍的糧草必將耗盡,到時可不戰而勝。

其次,麹文泰手中還有一張王牌,便是西突厥的援助。高昌與西突厥建立戰略同盟關係,一旦任何一方有急,另一方必須要出兵相助。這樣一來,大大增強麹文泰戰勝唐軍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