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一的當年,他就下詔統一度量衡,俗稱“四十字詔”,把這個詔令加刻到秦國原先的所有量器上。現存於世的“大良造商鞅方升”等文物,就刻著這個詔書。
戰國時,六國各自為政,老百姓和官府約定俗成,度量衡各自不同,國與國之間的交易要經過複雜的換算,算得人頭暈。秦始皇的這一整頓,不用說,大大方便了群眾,促進了商貿發展。
秦始皇還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這個算法後來也延續了千年,大致不變。
他的第三功,是統一貨幣。
春秋戰國的貨幣之亂,也足以讓人頭暈,可以寫整整一部書了。像齊、燕用的是“刀幣”,三晉用的是“布幣”,楚國用的是“蟻鼻錢”,五花八門。這些錢幣,當成藝術品看,是絕佳;如果要互相兌換,一個人的腦袋還真是算不過來。
秦國使用的貨幣,是方孔圓錢。秦始皇統一後,製作了法定貨幣“秦半兩”圓錢,與黃金並用。其他商周以來作為古老貨幣流通的珠寶、龜甲、貝幣、銀子等,統統退出流通領域。
從此,銅製的方孔圓錢作為主流錢幣,在我國流行兩千年,直到清末才退出貨幣體係。
秦始皇的第四功,是統一交通。
交通在古代,不光是關乎老百姓出行方便,還關係到國家的稅收、征戰、行政效率、信息傳遞、維係邊疆等,可說是政治、文化的大動脈。
在沒統一之前,各國道路不一樣寬,車輛也不一樣寬。諸侯為防止外敵侵入,還設了很多關卡,就如現代的“柏林牆”。
於是,秦始皇在實行“書同文”之外,又下令“車同軌”,車道寬度為6尺,全國一樣,原六國的所有關塞統統拆毀。
統一之後的第二年,他又下令以鹹陽為中心,修建古代的高速路——“馳道”。路寬50步,路基寬厚,埋有金屬標杆,兩旁遍植青鬆,壯麗無比。
從統一第三年起,他就在這條高速路上出巡全國,第一次就去了山東半島,登上了泰山,然後轉到琅琊、彭城,看完了南嶽衡山才回去。這條路線,就是我們今天開汽車跑一趟也不輕鬆。
為了防禦匈奴,秦朝還從鹹陽往北,修了通往邊境的“直道”,用以運兵運糧。後來司馬遷去北方旅遊,走過這條路,看見道路鑿山填穀,感慨秦始皇太不愛惜民力。不過這個問題,就看怎麼看了。就防禦匈奴而言,比較一下秦的氣壯和漢初的窩囊,不能不承認秦始皇還是夠有氣魄的。
秦朝後來又平定了西南,設置了桂林、南海、象郡,涵蓋今日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方。為了經略這些嶺南之地,又專門修建了“新道”。這些道路網,就是擱到今天,也堪稱偉大的實用工程。
秦始皇的第五功,是“統一法令”,這是諸統一中最根本的一個統一。六國滅後,秦國蛻變為史無前例的大帝國,如何統治,如何管理,沒有統一的製度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統一之初秦始皇就廢除了六國五花八門的禮儀和法律,實行商鞅之法,“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
秦始皇廢除分封製,等於鏟除了春秋以來混亂分裂的根源,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郡縣製保障了古代中國以千年為單位的超級穩定統一。
自從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以後,現代中國人對古代的超穩定結構頗有非議。其實,穩定顯然要比動蕩好,起碼古代中國人享受到了當時歐洲人連想也不敢想的經濟、文化繁榮。上千年的安穩日子,怎能一筆勾銷?
可是古代人也有思維定勢,凡事不問好不好,隻問習慣不習慣。秦帝國統一之初,丞相王綰就曾提出,燕、齊、楚故地離中央太遠,應考慮當地人民習慣,保留分封製,設置國王。群臣都認為這個“一國兩製”很方便,隻有李斯反對置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