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一位青年執政者虎視天下 (2)(1 / 3)

呂不韋這才獻出他想好的妙計。他建議太後用厚賜負責閹割事宜的官吏,隻拔去嫪毐的胡須,讓嫪毐看上去像個宦官就行,至於那關鍵的玩意兒,就別動了。

這樣,嫪毐便冒充閹人順利進了宮,伺候太後起居。

太後當然笑納,“私與通,絕愛之”。嫪毐這個混混,公然成了麵首。

呂不韋以嫪毐代己,留下了千古笑柄;但今人也有不相信的,說嫪毐是趙姬在邯鄲時的舊人,跟趙姬認識不是一天兩天了。司馬遷關於呂不韋推薦嫪毐的記載,有可能是陳勝、吳廣之流編出來給秦抹黑的。不管真相怎樣,嫪毐的出現,的確造成了呂不韋的悲劇。

嫪毐有了麵首身份後,威風大了,原先的“呂不韋——趙姬——嬴政”三位一體,現在變作了“呂不韋——趙姬與嫪毐——嬴政”三足鼎立的政治力量。

呂不韋與趙姬的關係一削弱,分量就驟然下降。當然,他在朝中經營多年,內政外交一把抓,一時還看不出什麼來。

嫪毐的政治意識非常敏感,好不容易混成個人物,就拿出了政治人物的做派,蓄養了僮仆好幾千人,作為他的私家軍隊。另外來自六國的賓客見他坐大,也都紛紛投靠,願做他的舍人。他手上的牌不僅不輸於呂不韋,就從趙姬這方麵講,還大大超過了呂不韋。

趙姬抓住了嫪毐這個奇男子,輕易就不放過,一來二去竟然有了身孕。雖然與嫪毐私通,是公開的秘密,但太後大了肚子,總不大好看。於是趙姬就搞了一次假占卜,說要“避時”,躲一躲不吉利的因素,和嫪毐一塊兒遷居到秦國舊都雍城去了。

到了雍城,脫離了眾人的視線,一切就都好辦了,一個新的政治核心悄然形成。

這時候,嬴政上台9年了,已然21歲,行了加冠禮,按照秦製要開始親政了。

秦國的政局變得非常微妙。

權力更替之際,總是專製政體容易發生大震蕩之時,各方都在權力分割上使勁兒。

在太後的提議下,嫪毐被封為長信侯,賜給山陽之地(今屬陝西商洛)作為居住地。至於吃喝穿戴、打獵遊樂,都可著嫪毐的心意來。後來,又把太原郡更改為“毐國”。

封侯建國,這就不是一般的親隨了,而是有了政治身份,而且宮中“事無大小決於毐”。

嫪毐走的是枕席之路,呂不韋就以堂堂正正之陣來抗衡。他編好了《呂氏春秋》,公布於城門,懸賞千金求“一字之師”。這個動作,是向世人宣示他的治國理念與威權。

嫪、呂儼然成為兩大派。嫪毐這個“替身演員”,現在要與主角平起平坐了。秦國上下,直至街巷百姓,都在議論一個問題:剛剛親政的嬴政,將支持哪一方?

這麼熱鬧的鬥爭,情況自然會泄露到國境外,魏國最先抓住了時機。魏王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有人提出,可以賄賂秦國的政治暴發戶嫪毐,跟嫪毐套近乎並割地給秦國,增加嫪毐的政治砝碼。嫪毐一勢大,必然壓倒有戰略頭腦的呂不韋,魏國的壓力就會大大減輕。此外,嫪毐的來路不正,勢大之後,秦國必然會發生內亂,魏國便可乘虛而入。

這種反間計,過去一直是秦國在對別國使,今天,這杆長矛倒過來了。

大家都在注視著聲勢顯赫的兩大派,卻忽略了三極中最弱小但權力資源最正統的一極——嬴政。

嬴政此時是什麼心情?

這位長大成人的秦王,也許是小時候在邯鄲過得太苦了,發育不良。人家19歲就舉行冠禮,他21歲才舉行,據今天有的專家說,就是因為他個頭太矮。司馬遷《史記》裏,有對嬴政長相的描述,資料來自曾受嬴政重用的尉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