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窮途末路的宇文泰(1 / 3)

大漢位麵,公元前200年。

“就應該這樣,強硬一點,直接融合!”

劉邦也不由點頭稱讚道。

不像他迫於無奈,隻能分封出去八個異姓諸侯王,導致現在麻煩事不斷,實在鬧心啊。

隻不過,當時大漢初立,形勢所迫,他不得不接受儒家等勢力的意見,進行分封,像苻堅那樣實施所謂的“仁政”。

但若是他有秦始皇那樣的權勢,那他肯定不會這麼做,而會像孝文帝一樣強硬下去,從而避免如今的煩心事。

不過,他十分清楚“仁政”的本質,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在演戲,並沒有像苻堅真的被忽悠住,連降將都敢放進前線。

這大概也是新立的大漢,沒有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大隋位麵,公元595年。

“正是遷都的決定,才爆發了六鎮的起義!

由此可見,遷都一定要慎重啊!”

說完這話,隋文帝不由看了一眼那個逆子,露出極為複雜的神情。

在孝文帝改革當中,除了漢化,還有一項重要的決議,那就是遷都洛陽。

當時北魏的都城位於偏僻的平城,交通不方便,也不利於統治北方廣大的土地。

鑒於以上種種的原因,外加上為了更好地融入漢族當中去,孝文帝最終決定遷都洛陽,到中原腹地當中去。

但這樣一來,原本在北方戍邊的六鎮,就遠離了權力中心,地位變得更加低下。

而反觀,那些遷入河南者則變為了羽林、虎賁,地位與勳貴相當。

由於“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六鎮的軍民越發不滿,最終發動了起義。

雖然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北魏也因此七零八落,不得不分裂成為了東魏、西魏兩個國家。

對於隋文帝來說,他那個未曾謀麵的爺爺,就是戰死在對付起義軍當中。

不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也正是在這場起義當中,他的父親楊忠選對了陣營,獲得了從龍之功,最終晉封為國公。

他們楊家,也從原本的地方大族,一躍成為了皇親國戚。

同樣的,正是有這個先例在,隋文帝雖然有心想要遷都,但卻遲遲沒有這麼做。

在他的設想當中,應當等皇權進一步鞏固,並且洛陽的建設也差不多的時候,再進行遷都。

否則的話,萬一再像北魏那樣,引起關隴士族的不滿,從而發動起義的話,那對隋朝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原本在他的計劃當中,需要兩到三代皇帝經營的遷都,竟然被那個逆子一上位,就搞定了。

並且,這中間並沒有出現像北魏那樣的情況。

雖然他大隋最後還是天下大亂,到處揭竿起義,但很明顯,這些起義的原因,並不源於遷都。

預想的場景並沒有出現,他都不知道該說那個逆子做得好,還是該說那些關隴士族是軟蛋了,連這都不起義。

......

大唐位麵,公元630年。

“沒有孝文帝,就沒有如今的大唐啊!”

聽著電台,李世民如此感歎道。

雖然在“一鍋亂燉”的情況下,其它民族已經逐漸開始融合、接受漢族文化。

但北魏,以及分裂後的東魏、西魏,本質上還都是鮮卑族的政權,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

不過正是孝文帝的改革,一律穿漢服,說漢語,才讓這種民族色彩大大減少。

像如今的鮮卑族人,在對方不暴露自身民族的情況下,外人光從外貌、穿著、談吐等方麵,基本上很難辨認出其鮮卑族的身份。

也正是如此,當初的隋文帝才能取周自代,如今他李家才能坐到這個位置。

否則在尖銳的民族對立情緒下,這兩件事就算可以做到,也是極為困難的。

當然,即使是這樣,無論是隋文帝,還是他李家,依舊避免不了與鮮卑等外族合作。

他的奶奶是鮮卑貴族,他的母親同樣也是鮮卑貴族,甚至於他的觀音婢同樣是鮮卑族。

可以說,李家和鮮卑族有著密切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