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張鈺選擇了自己認為最為穩妥和萬全的方式,如果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勢力,那張藍生罪有應得,還能還張家一個安寧。
如果有,那進了刑部的張藍生會守口如瓶嗎?在所有人都以為隻是一樁人命官司但卻被皇帝所關注的時候,沒有人敢輕舉妄動,否則就可能會自露馬腳。
張鈺的這個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炸懵了張藍生背後的勢力,他們雖然擔心張藍生會說出不該說的話,卻無法立刻在刑部重地介入此事,刑部可不是府衙那種級別,
尤其此事發生的太過突然,而皇帝的介入,令可能兩個月才能了結的事被壓縮成了兩天,這種程度的措手不及,讓汴國的細作就算最終捂住了內情,卻如何也不可能清理幹淨留過的印記了。
甚至,張鈺布的局對不能確定到底是不是故意為之的張勁,都留了一個自行選擇結局的審判契機,父親已經對張家有了心灰意冷的念頭,自己的事極有可能讓他離開。
所以對張家日後唯一的兒子張勁來說,善則活,惡則斃,而結局正如梁驍對張勁的評價。
通敵的事情,都是由大理寺和禦史台共同在查辦審理,在皇帝與李迅、大理寺寺卿商議此事時,君臣三人可謂是連番感歎,張鈺這樣心思靈透的大才之人,卻遭遇了如此淒慘之事,實在是讓人痛惜啊。
等梁嘉言帶著梁驍在避暑山莊的時候,稽查司已經開始秘密調查五年前審理張藍生案件的相關人等,經過細密的梳理和審訊,居然真的找到了一條極為重要的線索。
當年張藍生為了活命,想要用自己知道的事情做籌碼來交換一線生機的,其實他所知道的事並不能查明主謀,但卻會影響到對方布置了幾年的線。
而幕後勢力在都城的耳目早已因為他入獄而密切關注此事,察覺到張藍生的意圖,他們必然要毀掉張藍生已經寫進筆錄裏的一部分供詞,尤其更不能讓他再說出任何事情。
但是想在刑部動手腳難度很高,所以他們動用了一條比張藍生知道的情況要多很多的暗線,最終才將此事解決了。
而這才是張鈺五年前布下的局所得到的最大收獲,是連他自己都根本沒有想到過的收獲。
因為張藍生的案件是皇帝極為關注的,自然不能暴斃在行刑前,雖然讓他一直到行刑那一刻都開不了口是可以做到的,但也因此留下了更多的痕跡。
這件事在當年並未引起注意,可是現在嚴查起來就找到了足夠的線索,等皇帝和攝政王回到都城的時候,這條被汴國幕後之人買通多年的暗線,終於被挖了出來。
刑部侍郎王大人突發疾病,半個月後雖然被太醫院救了回來,卻隻能臥病在床待在家中休養。
等到汴國方麵將那個意圖謀逆之人揪出來的時候,梁國的人才知道,原來這個刑部侍郎王大人,居然是個通敵之人,而那次因為五年前的徇私舞弊案處理了十四名官吏,梁國範圍內揪出了一百六十七名細作。
如此級別的人就算不知道幕後之人確切是誰,卻知道對方大概的身份範圍和圖謀,不然如何能被打動做出這樣株連三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