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人物專欄:帝辛(1 / 2)

人物專欄001:帝辛:人皇還是紂王(對劇情無影響,單純想寫)

曆史,是被人們銘記的故事;是被詩人傳頌的史詩;更是被史學家記錄的事件。然而,曆經千年的時間長河,哪怕是最堅不可摧的物體都將受到風吹雨打的摧殘,更何況曆史呢?他經曆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傳遞;他經曆了勝利者的改編。隻要曆史存在,就必定會有爭議;隻要科技進步,便能複原出一個與人們的想象完全不同的曆史世界。即使這曆史的謬誤平分到每個人身上,完全影響不到任何一個人。但當一個人背負所有時,這曆史的枷鎖顯得尤為沉重。而背負曆史之枷鎖時間最長,最廣為人知者,便是帝辛,也是大家所熟知的紂王。比起這個,我更願意稱他為人皇。

從先天條件來看,帝辛絕對是整個曆史長河中的佼佼者。《荀子.非相篇》寫到:“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大概意思就是說:紂王長得很俊美,力量極大,是百人敵級別的猛人。在真實曆史中,我能想象到的唯一的公認的百人敵就是項羽了。雖說時隔千年,記錄過程中難免出現差錯,但至少可以說明帝辛是擅長戰鬥的。

這樣的外在條件賦予了一個明君長期奮鬥在一線的基礎,也賦予了暴君作惡的能力。幸運的是,我們的人皇,將他畢生的體力,腦力奉獻於國家。但是,由於思想太過先進,他不被人們所認可,接下來我將一一列舉出他的部分政治措施,請觀眾老爺們定奪一下帝辛的改革是正確還是不正確:

1、 革新舊習俗,公然反神權:學過曆史的朋友們都應該知道,神權是古代帝王控製國家的根本(控製人們的思想),然而,隨著曆史的進步,人們開始反神權。而帝辛的這一舉措,實在是太超前了。西方反神權的第一位國王是英國的亨利八世(1491-1547),在數千年之後,西方才開始了反神權的伊始。然而,他的目的並不像帝辛那樣高尚,帝辛的目的是破除惡習,比如:殺人祭祀,陪葬等。而亨利八世是因為想離婚,教會不同意,才創立新教,脫離教會的掌控的。在這裏給大家普及一下曆史背景:亨利八世是國王的次子,西班牙皇室與英格蘭聯姻。本來是要嫁給他哥的,但他哥嘎了,西班牙皇帝大手一揮,說:“那我女兒就當你老婆吧。”亨利八世整個人都懵逼了,啊?天上掉媳婦?還有這好(壞)事?然後亨利八世向教會申請與凱瑟琳(西班牙公主)離婚,當時離婚都要等教會同意的,然後因為當時西班牙比較強,教會不想得罪他們,就駁回了他的請求。亨利八世心想:nnd,不讓老子換老婆是吧,老子不信你這破教了。然後就脫離了羅馬教廷,創立新教。(然後就有六次婚姻了,渣男!)。西方第一次為了發展反神權的大規模運動是文藝複興,文藝複興的起因就是神權抑製了技術的發展,黃金白銀都拿去建教堂了(據說,每個鎮的教堂要能容納所有居民做禮拜)。文藝複興發生的時期是14-16世紀,還是比我們的帝辛晚數千年。

2、 實行人才選拔政策:當時,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奴隸製都是普遍存在的。而帝辛就從這些被人們歧視的下層階級甚至是奴隸中,選出了一群人才:飛廉,惡來,費中等。在《封神演義》中,飛廉和惡來是反麵角色。但是在真實曆史中,他們是絕對的大正派。關於這點我沒找到什麼資料,但是曹操有話說。他手下一度成為他最信賴的將領,典韋,被他稱之為古之惡來。沒有典韋和許褚的保護,曹操就是有幾條命也不夠他死的,對於這樣的人,他會以一個負麵角色來比喻嗎?但是在當時,人們憎惡這些人,你們這群奴隸憑什麼能當官?然後正好帝辛是帝乙的次子。他大哥就是個紈絝,帝乙不給他王位,帝辛不給他大官當。他就聯合那些被帝辛甩臉色的無能權貴成立了一個類似反動派之類的玩意,多次行刺帝辛無果,還試圖詆毀帝辛,更關鍵的是還賣國。周武王一上位後,看到這麼多人罵帝辛,他就想:這感情好啊,我以下犯上有理由了。這些人不僅賣國,還送個五星道具(輿論消除器)。然後就將這些人的誹謗徹底的公之於眾,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帝辛就成暴君了。

3、 平定叛亂,開疆擴土,向周邊地區傳播華夏文化:在帝辛繼位時,商朝這個爛攤子就交到了他手上。當時的商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內有諸侯反叛,外有東夷抗命。本來商朝早該滅亡的,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即使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商朝還是挺到了帝辛手上,讓他背負罵名。帝辛深知欲攘其外,必先安內的道理,他先平定了東南方諸侯的叛亂,又打服了東夷。這些行為,放在別的帝王或將領身上就是秦王掃六合,就是中華第一勇士,就是漢武帝雖遠必誅,就是天驕霍去病,就是天可汗,就是直搗黃龍。在帝辛身上就是消耗國力,窮兵黷武。呸,秦王掃六合奮六世之餘烈;萬裏長城不還是沒有擋住蒙古鐵騎;漢武帝耗盡了文景之治留下的所有積蓄;遠征高句麗不更窮兵黷武;嶽飛成功了嗎(這隻是想為帝辛正名,先賢們別計較)?不管怎麼說,他們的遠征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有意義,但自帝辛東征後,東夷便成為了我華夏不可割離的一部分,這不比所謂的揚我國威實在多了?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沒有帝辛,華夏的領土還要比現在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