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公主離家已有幾日,宮中也漸漸恢複了往常的死氣沉沉。
東域皇依舊每天上朝,看著臣子們稟報著國內的太平盛世;董貴妃和董相的計劃進一步加快,這不,朝中奏請封貴妃為皇後的折子像雪花片一樣飄到了東域皇的案頭。
帝皇之術,最是平衡之術。
這些年來 ,東域皇愈發寵愛函王和董貴妃,甚至對於董相的很多事情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太子回國後,發生的一係列事情,誰都看的明白, 老皇帝的心眼都偏到西川去了。
但是不管帝王怎麼偏心,大臣們也看的到,老皇帝始終沒有立董貴妃為後的意思。雖然董貴妃的盛寵不衰,但是東域皇的後宮也在不斷地擴大,如今湘妃娘娘年輕貌美,帝皇恩寵盛寵不斷,頗有董貴妃當年之勢。
隻是可惜了,湘妃娘娘沒有一個權勢滔天的娘家支持,當時軍功頗多的周老將軍也已經一把黃土留在了邊界。
再說到董貴妃,顯然也是對於帝王的這一心思早早領會到了,才不惜割舍下兒女私情,送了從小嬌養的長樂去和親。
但是公主都已經離開這麼久了,老皇帝也一點沒有立後的心思,甚至也沒有褒揚嘉獎函王的心思。最初,函王也是心疼自家妹子的,但是比起那個可能得到的位置,也慢慢放下了內疚。
董相一派開始著急——自古前朝和後宮是一體的,公主遠嫁和親是事實,如果不借此刺探刺探帝王的心思,豈不是太不劃算!
於是,董姓一派的附庸們開始變著法子向皇帝進言:
史官道:無後即無嫡,皇位來之不正,必遭後世詬病;
禮官說:國有禮才有規矩,後為後土之化身,方可保萬年國運;
董派道:公主遠嫁,為國為民,當嘉獎貴妃與函王。
.......
種種有之,每天上朝都吵得東域皇頭疼到不行,於是心裏也在計較,是不是貴妃的確能擔大任,董相也的確為國盡忠,函王也比太子能幹?
可是,心裏始終拿不定主意,有個聲音在告訴他,不著急再等等!
這時候,東域皇才真正體會到“孤家寡人”的感受,後宮佳麗三千,爭奇鬥豔,竟沒有一個能和自己貼貼心,說道說道的。
老皇帝心裏煩悶,隻帶了身邊的盛慶公公四處走走,走著走著竟不自覺走到了老太後的住處。
自從自己兒子登基後,老太後就對外宣稱“禮佛”或是“身子不適”,基本不理國事。那時候先皇後也在世,她掌管的後宮一切都井然有序,皇子們也都一個個健康長大。前朝眾臣各司其職,太後沒什麼可操心的。
後來不知怎麼的,西川不再滿足歲貢,提出了送貴子為質,皇後慢慢拖垮了身子直到離世,董相也漸顯獨大之勢。皇帝竟然也答應了這些無理要求,前朝與後宮之間開始微妙起來,民間也流露出一些童謠。
等到太後想要看一看、管一管這烏煙瘴氣的後宮時,發現已經插不進去手了,董貴妃不是個用“孝道“就能約束的普通女子。
好在東域也沒有出什麼大問題,隻不過朝貢變多了,百姓的生活更難了,太後也不敢有太多想法,想深了也不過是給自己兒子徒增煩惱。
東域皇閑逛到太後這裏時,首先聞到的是淡淡的檀香,直叫人安心,不由得加快了步子。
宮人們見過了禮,就聽見太後的聲音傳來:“皇兒今日怎麼這麼早下了朝?”
太後在後殿修了個小禮堂,供奉了神佛,一般時候她都在那裏,看樣子剛剛也在那裏。
扶太後在一方小幾旁坐下後,皇帝順勢坐在了太後手邊。這方小幾是皇帝年幼時過生辰,先皇特意照著他的身量定製的,開蒙後做功課一直在用。後來皇帝擁有的好桌子越來越多,這張小幾漸漸發揮不上作用,太後把要了過去,鋪了厚厚的墊子,就放在自己宮中用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