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榮非常明白,沒有周家清歡大公子,就他一個籍籍無名之輩,說句不好聽的,現在亡故了,家裏也不會像如今這樣人來人往。
他為數不多的幾次回家,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笑臉,得到的關心也越發周全。家人也得到了族裏極大的善意。
或許是錯覺吧,總感覺一股溫暖包圍著他。
秦時榮想:今年春天來的比較早。
這一年的陽春三月,氣溫要比往年溫暖多了。月底的那一周,清歡特別留意氣溫的變化。感覺溫度一直穩步上升,偶有兩天因春雨回落了三四度。
“這五十畝地已經整理完了。按照您的要求,施了底肥再翻了一遍土…今天全部打上了地壟。您看哪裏不合適,我們再整整。”秦時榮恭敬的回答清歡的詢問。
“我考慮的不周全,這塊地比較長,還是從中間向兩邊澆水比較省勁。你帶著人從地中間挖出一條三四十公分寬的水渠…”站在地頭,清歡望著平整的土地,很是滿意。但此時農田灌溉很原始,塑料製的水籠袋更是想都別想。
“開完渠後,就給所有人放假,你也回家好好歇上兩三天。四月七號開始先把這五十畝地種上春玉米。以後可能要忙一段時間了。”
進入四月,天氣晴朗,溫暖舒適。清歡請教過幾位老莊稼把勢,根據往年經驗,十中有九的老人都道氣溫不會有太大的回落改變。
依現在的氣溫情況,可以直接種春玉米。清歡為了把握更大一些,決定遲幾天,過了清明節再種植。
按照規劃,這四百畝地分八次種,每次種五十畝,前三次隔十天,以後每次隔五天。當然,這隻是計劃時間,可以按照天氣情況機動處理。
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不隻是因為玉米種良莠不齊,品種不一,也是為了錯開花期。更是沒有人知道這些玉米種第一次異地而植會出現什麼情況。
特別是春玉米,因為氣溫不比夏季穩定,清歡還要考慮這些種子的適應能力,成熟期的問題。
間隔時間種植也是為了讓玉米成熟期分散開來,因為玉米上漿後到硬化成熟,有一個過程。這期間的玉米都可以煮來食用。
而越到後期,成熟會紮堆。玉米自然是鮮嫩的更可口。萬一有個萬一,間隔開來種植,最大可能在玉米鮮嫩期時售賣,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
清明節這一天,清歡與家人祭拜完爺爺,又在原身母親墳前恭恭敬敬的上香祭拜。
這位從未謀麵的便宜娘親,日常提起的時候,還未覺怎麼樣。但是站在墳前,真實感受到,裏麵長眠的是原身母親,清歡不知為什麼,情緒低落,鼻子酸酸的。
祭拜完後,弟弟妹妹忙著放風箏,這也是習俗。清歡安排好家人接下來的遊程,推說種玉米的蔬菜基地還有點事需要處理一下,留下馬車給家人用,帶著斑子讓家仆春來趕著牛車帶上祭祀用品送她回去。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