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節為背景介紹)
“彼得!彼得!你別睡,我這就給你去找軍醫!”
……
“可憐的彼得,你們的塹壕裏還有什麼好吃的嗎?我是說…算了,沒被老鼠咬過的就行。”
“呃…兩個英國佬的肉罐頭算不算?”
“我覺得彼得就這樣死了也挺好的,那股子餿味簡直可以直擊我的靈魂。”
“那好吧。”
——1915年的戰壕中,一段平凡的對話
1914年的一聲槍響帶走了成千上萬的無辜生命和三個龐大的帝國
但,我是說如果,如果同盟國贏得了一戰會怎麼樣?
當法國代表在福熙火車車廂內正式無條件投降的時候,世界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當巴黎鐵塔上被插上屬於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旗幟時,歐羅巴的局勢又會如何?
但這些都是後話了
德國如願獲得了陽光下的土地以及歐洲霸主的身份,可是代價又是什麼呢…
當載滿了棺材的列車從前線運回來的時候,德意誌的人民不得不提出一條尖銳的問題——
光榮和平真的“光榮”嗎?
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我們又是為誰而戰?從議會大廈到城市街道上都回蕩著這句疑問。
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光榮和平並不光榮,恐怖的大戰在奪走了超過三千萬人的生命,並對整個歐洲造成了嚴重破壞後,結束了。
無論如何,新時代來臨了,一個屬於德國的新時代。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德國在這個“不一樣”的時空裏取得了一戰?
答案隻有一個:無限製潛艇戰
在這條時間線裏,德皇威廉二世為了壓製魯登道夫和興登堡在帝國內部的勢力,並沒有采取無限製潛艇戰,而這導致了美利堅合眾國無法獲得有效的戰爭借口,美國對德國直接宣戰的風險也完全清除,至此,世界線發生變動。
【美國人應該名副其實的保持中立,表裏如一的保持公正,我們必須抑製我們自己的情緒,以及一切可能被解釋為先發製人的交易】——伍德羅•威爾遜,美利堅合眾國第28任總統
1917年是外交上,也是軍事上的一大轉折點。三年的血腥戰爭後,協約國的意誌開始出現裂痕。由於傷亡慘重,法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兵變,這場沉重的打擊讓法軍指揮官一直到年底都不敢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這讓德國有機會從東線毀滅性的打擊(布魯西洛夫攻勢)中喘過氣來。
在經曆了沙皇退位,工人起義後的東方巨熊還是頂不住了。1918年3月,德國和新成立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shzy共和國簽署了布雷斯特-立陶夫斯克協定,曾屬於沙皇的大片土地現已歸於德意誌和奧地利。
同時,南線方麵在意大利轉向協約國後,奧匈帝國就不得不分配一部分的兵力去防守。雖然稱之為“防守”,但奧匈的軍隊還是差一點打進威尼斯。在重整旗鼓後,哈布斯堡王朝的軍隊決定繼續向意大利的心髒地帶前進。
在1917年12月,一次失誤也為協約國敲響了他們與美國關係之間的喪鍾。一艘英國潛艇錯誤的擊沉了一艘向德國運輸聖誕禮物的美國貨輪。抓住了這次機會,美國的親德政客迅速采取行動,他們的強烈反應迫使英國開放部分封鎖線,並由此避免了迫在眉睫的中歐饑荒。
經曆了這次事件後,英法兩國知道不能再等了,於是,他們在1918年初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季進攻,可是他們不但沒有完成任何的軍事目標,還白白賠上了80萬人的性命。
隨著俄國的滅亡和西方協約國的筋疲力盡,德意誌人已然獲得了戰爭的主導權。
1919年,第一發炮彈落進了巴黎。
在經過了數次戰役後,雖然貝當元帥並不想投降,但是法國的老敵人已經奪走了他所有的選項,那就是【兵變】。
隨著法軍的癱瘓,別無選擇的法國要求和德意誌帝國停火,10月4日,停戰協議被匆匆簽署。不知安德烈亞斯•科赫上等兵在埃菲爾鐵塔上凝望著整個巴黎時,他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凡爾賽條約》於一個月後簽署,狠狠的羞辱和懲罰了法國的臨時政府。
從敦刻爾克到第聶泊河,槍炮聲在新的德國大陸上沉寂了。
我們的故事由此展開,但是很明顯,德意誌並不會成為主角。我們的故事將由奧地利拉開帷幕,我們的卡爾先生又能否在這個世界裏帶領哈布斯堡榮光再起?
1919年的奧匈帝國也在這場世界大戰中分了一杯羹,但很明顯,這杯羹並沒有能夠緩解奧匈帝國的民族問題和匈牙利愈發高漲的分離情緒,奧地利的影響力還是在一步一步的瓦解……
時間會證明一切的,願大奧地利榮光永存!
天 佑 奧 地 利 !(Alles Erdreich ist Österreich unter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