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所有日軍軍官以及教官都在教習日軍士兵,以不怕犧牲的精神“為天皇,為帝國未來進行一場聖戰”,但幾乎所有上層日軍軍官也知道,血肉之軀根本無法與那樣密集的火力對抗。石原莞爾當初土地換裝甲,大規模裝備坦克也正是出於這種考慮。
隨著赫爾到達中國,日本情報人員立刻分析此次赫爾之行應該與“多管火炮”密切相關,而根據吳克對出口武器的一貫態度,石原莞爾立刻得出“多管火炮”將迅速出現在交戰國陣營,成為戰爭的又一主戰武器。
隨後,為應對這種新式武器即將被交戰國大規模使用的局麵,日軍參謀部、軍備部在石原組織下,立刻展開激烈討論,然而在最後卻得出幾條有些自相矛盾的建議:
軍部參謀、日本後勤總裝備部認為:
“一,要求情報部門盡可能獲取多管火炮的技術資料,軍備部迅速研究多管火炮的製作技術,以保證軍事技術繼續維持在一流國家水平;
二,彬山元部必須立刻做出反應,於後方迅速加固防禦工事,布置隔離區並將兵力以縱深分散布置,以備中**隊突然襲擊;
三,必須迅速探尋中國意圖,與中國簽訂“友好的互不侵犯條約”,並自中國或德國進口多管火炮,彌補雙方之間的武器差距,盡可能給前線作戰部隊提供安全保障。”
這些建議非常符合日軍以及參謀本部的迫切需求,然而以及最後列席參加討論的日本內閣首相、財政大臣,則爭鋒相對提出迥然不同的反對意見。日本財政大臣在內相示意下拋出幾條意見,讓整個軍部所有官員都感到極端羞愧。
“各位將軍,我不得不說,我們的經濟已經不允許我們執行這些諸君的建議,多管火炮誠如諸君所說,對戰爭的影響非常巨大,但各位也應該看到,多管火炮同樣意味著巨大的消耗,而我們的財政早已在崩潰邊緣。
如果沒有印度、東南亞在維持以及對中國大批輸出勞工在維持,相信石原閣下換回的那些裝甲武裝所帶來的巨大消耗,就足以讓我們的財政徹底崩潰。相信,各位已經有所耳聞,為維持這些裝甲武裝能夠為帝國取得戰果,天皇陛下已經幾度削減自己的開支,各位對此應該感到羞愧!
石原閣下,我不得不說研製已經不可能,財政部無法撥出任何費用,即使勉強研製成功,帝國也沒有財力、物力大規模生產。我們內務省認為,如果中國參戰,帝國應該迅速結束戰爭避免與中國發生任何矛盾,立刻退守印度,致力於本國經濟恢複。
即使中國不參戰,帝國陸軍也應該考慮在適當時刻退出歐洲戰場,將與俄軍的對抗交由中國去麵對,為未來戰局保留一份實力。當然,或許石原閣下會再次選擇與中國進行交換,不過,這次石原閣下,我們能夠交換什麼呢?難道是印度?”
與以前不一樣,此時因戰爭導致國內財政經濟、物資供應的巨大困難,已經讓內務部焦頭爛額。日本內務省分析,日本加入歐洲戰局,其實並不能給日本帶來多少實際利益。
尤其是此時俄國西線工業城市落入德軍之手,斯大林格勒更是經過長期戰爭,幾乎成為一片廢墟,日軍即使即使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取得勝利,也不能得到多少實際利益。這對日本國內的經濟形式沒有任何幫助,整個日本依舊隨時處在崩潰邊緣。
日本內務部認為,石原莞爾以及彬山元所部在烏拉爾一線行動都非常愚蠢,所有作為似乎都在為德軍以及中國爭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此時為了緩解自身所承受的壓力,內務省在內相的帶領下,開始向軍部提出一些質疑,此次對石原發難正是緣此而來。
所有的困難,其實石原都很清楚,麵對內務部的指責,石原莞爾更加頭疼。是他的戰略決策有問題麼?不是,他隻不過是在對日軍原先的戰略進行調整而已,也正是在他的調整下,日本才得到了整個印度,得以將戰爭繼續到現在。
但是,新式武器的出現,使其戰略又出現巨大漏洞,這迫使石原莞爾在聽取兩方麵意見後,最終又麵臨著一次艱難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