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對東京的空襲起到了威脅作用,也或許是日本人忽然真的良心發現,總之,在7日早晨,吳克接到來自石原莞爾的一封明碼電報,措辭“極為誠懇”的表示,願意停止細菌戰爭並加入聯合救援行動。隨著日本方麵的明確表示,這場生物化學大戰開始落幕,飛抵土耳其東北部的美軍中程轟炸機也隨即停止後繼任務。
而在羅斯福著手對東京進行威懾轟炸的同時,負責情報工作的馬懷仁送來一份來自美國的加急電文,讓剛剛因各國都願意停止生物細菌戰而頗為自得的吳克,心情立刻急轉而下。
“老馬,你確信情報準確?”
“司令,這份情報來自美軍總裝備部,非常可信!”
情報顯示,美軍正在研製火箭彈,這大大出乎吳克意料之外!
火箭炮以其強大的瞬間覆蓋打擊能力,讓吳克一直都對它青睞有加。自對日戰爭結束後,為保持軍事科技的領先地位,所有火箭炮已經封存,部隊也不再進行配合訓練,僅原有黃輔周部配合後勤總裝備部對其進行完善、發展。當然,對火箭彈的儲備工作也在同時進行,這兩年已經財力充足、物資充沛的後勤總裝備部在生產那些出口武器的同時,也秘密擴充了火箭彈生產線,使各式火箭彈的儲備數量達到了一個極端恐怖的數量。
吳克不能保證,美國是不是從自己這裏得到火箭彈地信息。但這個信息無疑會對自己軍火出口生意構成極大威脅,因此必須立刻采取措施。
其實,吳克不知道,他原以為會在俄國出現的火箭彈。因為日軍的對西伯利亞的進攻被迫流產,而美國之所以會突然研究火箭彈,也正是因為來自斯大l地要求。對火箭彈的研發,可以說俄軍軍事委員會以及斯大l本人都寄以極大期望。然而隨著戰略大後方失陷,使得剛剛研製成功的火箭彈僅在戰場上被試射幾次後,在最後關頭竟然失去了製造和完善的機會。
雖然,有關火箭彈研究地技術資料以及工廠、技術人員經朱可夫嚴密保護,都已經撤退至烏拉爾河以西地區,可斯大林格勒周圍一片平原,德軍、日軍總計超過3000架飛機,使用凝固汽油彈、集束炸彈以及鑽地炸彈每日輪番轟炸,讓俄軍所有軍事基地都處於極度危險之中,並且有數的幾個大一點的電廠、鋼鐵製造廠都在轟炸中化成一片廢墟.手機站另一方麵。除去黑海一側狹窄地帶外,被日德聯軍合圍的斯大林格勒連糧食都非常缺乏,更不用提鋼鐵以及其他稀有金屬物資。斯大林格勒內幾乎所有能用的民用鐵器以及無法再使用的機械設備。都被分散在一個個極端簡陋的小型冶煉廠內,甚至在俄軍事委員會號召下。日德飛機轟炸後,散落於地麵的大量炸彈碎片也被收集起來,趁著敵軍轟炸間隙中化為鐵水。變成子彈炮彈支援戰爭。
而這種行動畢竟不能滿足每日激戰所帶來的消耗,最終斯大l不得不依靠來自黑海地區美英聯軍對物資的輸送,同時烏拉爾方麵過來地大量物資也是斯大l得以維持戰爭的另一個要素,這也是後來斯大l在羅斯福建議下命令遊擊隊暫時停止對中**隊攻擊的重要原因。仇視中**隊對西伯利亞以及哈薩克地占領,卻又不能不依靠中國輸送的物資維持戰爭,這曾經使斯大l一度極為矛盾、尷尬、沮喪。
正是在這種極端困難地情況下,斯大l明白,即使火箭彈研製獲得完全成功,自己也無力進行生產,不能為戰爭帶來多少幫助,同時,斯大l更明白,隨著戰爭在斯大林格勒長時間持續下去,巨大的人口死亡比率,徹底被摧毀的工業基礎,將使俄羅斯民族在戰後徹底淪為三流民族,再也不複有昔日地輝煌。
為解決對中國武器、物資的依賴,為改變目前這種戰爭局勢,斯大l最終決定,將這種自己視為秘密武器的新式重火力設計資料交由美國繼續研製,以期能夠依靠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盡快改變戰爭進程,解決德日軍隊對斯大l格勒的包圍,使得俄羅斯從絕望中得到解救。
斯大l如此行為,幾乎與丘吉爾在英國本土淪喪後,向美國提供大量有關原子武器研製資料,並極力要求美國加大對其重新組建的原子武器研製投入的行為如出一致。隻不過,斯大l通過黑海地區向美國傳送出了有關火箭彈研製資料的同時,也密電羅斯福,要求美國在試製成功後,必須在第一時間滿足俄方的軍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