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因濱海地區大部分部隊先抽調入中國作戰,後進入蒙古與俄軍在杭愛山進行激戰,日軍在濱海地區的兵力大幅度銳減,一直隱匿於遠東北部山係中的布留赫爾,率領幾支困苦中的遊擊隊,在日軍軍力空虛地區適時發起反擊戰,一舉攻克廟街獲得補給,對日軍後方形成極大威脅。
而精明的希特勒卻分析搜集來的情報發現,斯大林真正的主力一直在西線對他嚴加防範。盡管俄軍在東線局勢非常危險,斯大林也自歐洲地區抽調50萬兵力加入東線作戰,但俄國的重心地區在東歐,斯大林一直沒有放棄對他的警惕。
其工業重心地區,與德軍相距不過兩三百公裏的明斯克、基輔等地,斯大林布置了幾百萬軍隊,近萬輛裝甲時刻注意著德軍行動,這讓希特勒敏感的察覺到東線此時的局勢,其實是斯大林因以主力防備自己而造成。這並不代表俄軍戰鬥力差,隻要自己這邊不再威脅俄軍,日軍所有戰果立刻就會煙消雲散。
麵對幾百萬軍隊、上萬輛裝甲以及上萬架飛機即使勝利也要付出極大代價,何況東歐地區的工業基礎和富裕程度根本無法與西歐以及北歐相比。希特勒不是傻瓜,盡管日本在東線的戰局一度使他很有想法,英法在南歐地區的行動也對他有很大誘惑,但是希特勒最終還是在觀望一段時間後,克製住了這種誘惑。俄國可以放在最後進攻,當務之急是獲取北歐、西歐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工業基礎以及金融儲備。
俄國東線的戰鬥以及世界局勢,讓希特勒原定向西向北的閃擊計劃延遲了至少2個多月,然而,張伯倫最終沒能調動希特勒的神經。40年5月30日,當廣田弘毅再次遊說德國時,希特勒順水推舟,命令東線德軍在波蘭邊境大舉癢動,給斯大林造成空前壓力。
隨後,德軍在北線集中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向北歐丹麥、挪威兩國發起代號為“威悉河演習”的閃電攻擊。希特勒想在戰爭之初為德國打通一條直接通往大西洋的出海口,以備將來英法對德進行封鎖。
同時,通過挪威海岸,德國可以自瑞典獲取重要戰略物資鐵礦,希特勒必須要在英法控製挪威之前獲取此處,達到戰略保證。更主要的,挪威地處英國東北側,可以直接對英倫三島進行威脅,牽製英**隊行動。
整個歐洲在希特勒率先發起攻擊下,立刻如同一灘死水中忽然一根巨大的木棒攪動般迅速動了起來。一直在靜坐戰爭中處於戒備狀態的英法聯軍,旋即向挪威、丹麥進行支援,然而因希特勒的突然進攻,張伯倫綏靖政策在“即將成功”時忽然失敗,英國上下立刻掀起一股“倒張風暴”,致使英法聯軍受到影響行動極為遲緩,而高度戒備德軍的斯大林卻在東線戰役還在劣勢的情況下,忽然命令西線部隊尋找一個借口向芬蘭發起突襲。
希特勒的行動或許並不過於出乎英法意料,但是斯大林對芬蘭的進攻卻著實讓整個世界為之驚訝不已,連日本軍部都無法想像斯大林究竟發了什麼神經,竟放棄德軍西進如此好的收複遠東的時機。其實斯大林如此做實在是有他自己的苦衷。
在斯大林的眼中,日本實在算不上是其強敵。俄國的工業、商業、政治中心城市全部在東歐地區,相應的斯大林所關注的重點也在怎麼保證俄國歐洲地區的安全。德軍入侵波蘭時,斯大林已經知道歐戰不可避免,因此很想趁此機會與德國一起瓜分波蘭,順便建立一條西方戰線,增加俄國在西線的戰略縱
然而,因日軍在遠東來勢洶洶,德軍進軍速度又極為迅速,當他猶豫結束時,德國已經完全占據波蘭,讓斯大林失去了一次極好的機會。此時德國忽然西進,讓斯大林從空前壓力中獲得一絲喘息之力,不過為了保證其歐洲地區的安全,斯大林斷然決定入侵北歐芬蘭,搶占漢科半島,對中歐地區構成鉗形牽製狀態,為即將展開的歐戰獲取戰略上的製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