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堅持北進計劃,縱觀中國曆史,從來都是由北向南易,由南向北難,從全局來看,凇滬戰場已經消耗派遣軍九萬兵力,此時不宜再廣拉戰線與中國全麵作戰,而應慢慢蠶食,並以滿州為根據地,經營滿洲,把目標放在對本國發展最具威脅之蘇聯身上。自我軍對中國開戰以來,蘇聯公開向中國政府提供武器,顯然誌在利用中**隊消耗我軍實力。
同時上海是中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也是遠東最大的港口,攻陷上海後通過國際調停,逼迫南京政府簽署有利和約,調動上海方麵派遣軍大舉進入華北,以實際占領之形勢促使華北地區自治,同時關東軍部分占領蒙古。達到利用中國之資源逐步蠶食中國之目地,這對帝國來說更為現實,既可以大為節約作戰成本,又能降低作戰風險。若此時全力鯨吞中國。使中國形成全民抗戰地局勢,則對計劃深為不利。
況北進計劃為帝國既定之國策,貿然更改必引起多方變動,對戰局影響極為不利。陛下,臣以為北進計劃經幾代帝國精英完善,實為最有利之策略,請陛下立刻下令鬆井閣下,令各師團於蘇州嘉興限製線以東維持戰局,結束中國南部作戰,將兵力調入華北實施原定計劃。”
然而他地意見遭到第參謀部第三部部長田攻、第四部部長下村定的堅決反對,當場在禦前會議上反駁石原,田攻向裕仁天皇躬身過後,一臉堅決的說:
“陛下。臣以為石原君過於保守,支那自西安事件和平解決以來,支那政府正積極進行抵禦帝國之準備。逐步蠶食隻會給支那政府以充足時間,慢慢積累抵禦帝**隊之能量。增加帝國進入東亞大陸之難度。臣以為支那淞滬、太湖流域為南京政府財政收入重地,南京為支那政治中心,帝國目前在支那上海投入巨大兵力。支那軍隊戰術、武器落後,已經疲憊不堪,隻須再次增加兵力即可輕易擊潰,接著直陷支那首府南京,則一舉摧毀支那政府抵抗意誌,迫其臣服指日可待。
臣願為我皇陛下親上淞滬戰場,配合鬆井閣下為我皇建此不世功勳!”
隨著,這次禦前會議後,石原地工作愈發難以開展,其部下作戰課課長武藤章屢次更改其計劃,見此情形,支持強硬作戰的參謀總長宮載仁親王迫令石原辭職,讓石原回關東軍本部做東條英機副手,讓其感受一下關東軍的強熱作戰情緒。
其後下村定代作戰部部長,在其策劃下,柳川平助組成第十軍自杭州灣登陸,遠線迂回包抄凇滬守軍側後,導致上海最終失陷。然而就是否攻陷南京,參謀部又出現了爭論,不得已裕仁天皇再次召開禦前會議,對此事進行商討,不過裕仁天皇此時已經為前線捷報興奮不已,對攻陷東亞大陸首府抱有極大興趣。
參謀次長多田俊六以及以及首相近衛、外相廣田都認為要將上海戰線控製在蘇、嘉一線以東,適可而止,轉而壓迫南京政府,謀取中國蒙古、華北等地。多田俊六向裕仁上表說到:
“陛下,臣以為,上海之戰關係帝國顏麵,實迫不得已,現已達到重擊中**隊、威脅南京之目的,不妨就此借德國大使調停之機,逼迫南京政府簽訂城下之盟,謀取對帝國極為有利之華北、蒙古等地,遷國內民眾鞏固占領區,避免陸軍過多陷入支那戰場,以備來自蘇聯地威脅。”
外相廣田弘毅也上表參奏:“陛下,臣發現支那南京政府大使秘密造訪蘇聯大使多次,蘇聯自公開提供武器後,極有可能在帝國兵力深入東亞大陸後,自帝國後翼展開襲擊,關東軍兵力隻宜增加、不宜抽調,故此臣建議結束南線戰役,調兵力北上,於華東蒙古等地鞏固占領區,既可防禦蘇聯偷襲,又可徐圖支那大陸,避免陷落南京後,使支那南京政府無可轉寰,全力與帝國作戰。”
兩人雖作此表奏,然而裕仁天皇此時已經在心中對攻陷南京抱有極大興趣,因此回答到:“卿等所言極是,不過前線前線將士積極要求一舉陷落南京,也不無道理,此事朕希望參謀部派員實際觀察,卿等靜待幾日再做決定。”
說完,命令內侍收起地圖轉身回宮。
在日本外相廣田弘毅邀請德國大使就中國事件進行磋商時,凇滬右翼柳川平助第10軍因登陸淞滬後,恰逢凇滬守軍崩潰,未經過大的殘酷戰鬥,因此個師團長、參謀積極要求繼續追擊,柳川平助也因兵力沒有大的損傷,對大本營下達的蘇、嘉製令線極度漠視,20日令第六師團於嘉善以東集結,令第18師團第23旅團、第114師團、國歧支隊全力突破海嘉防線,向湖州進攻,用一切手段追擊中**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