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1)
日本曾做過這樣一項統計:將世界各國生產質量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最終表明,在發生的質量問題中,重複發生的問題所占的比例正在大幅度增加。在過去20年中,企業中重複發生的問題比例僅占15%,而現在已上升到60%,預計10年後,這一比例將達到70%。
在中國企業中,重複性問題也是造成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同一塊石頭上絆倒兩次,是一種愚蠢的行為,但是,越來越多的事件卻在表明這一現象正在加劇。
連續的奶粉事件
2005年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對外宣告,雀巢金牌成長3+奶粉碘超標。2005年6月21日,江西省工商局向媒體通報雀巢成長奶粉3+碘含量嚴重超標,屬於不合格奶粉。雀巢金牌成長3+奶粉碘含量超標的消息公布後,省工商局就專門發文給各區市工商局,要求全省工商係統1萬多名執法人員在全省範圍內的超市、商場和批發市場進行清查,對涉嫌不合格的雀巢金牌成長3+奶粉予以下架和封存處理。人們對此次雀巢奶粉事件特別關注,工商局也曾多次抽查各大商廈百貨店,但是這樣的奶粉事件卻仍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6年,光明奶廠“回奶,變質奶事急又將人們的視線拉回到奶粉事件上。2006年,通過上海國資重組而誕生的光明食品集團,仍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食品產業集團之一,旗下擁有包括光明乳業在內的四大上市公司,以及光明、大白兔、冠生園、梅林、正廣和等十多個著名品牌。此次事件無疑是把光明集團在人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給毀了。雀巢奶粉事件發生後,業界幾乎人人自危,謹慎行事。在這樣的緊張氣氛中,作為競爭對手,光明集團首先應該做的不是想著去搶占市場,而是引起警覺,在整個集團內部進行自查,查看有沒有管理漏洞和可能存在的隱患。然而,光明集團竟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危機,反而緊隨其後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2008年中國毒奶製品事件中,製造商三鹿集團是第一個被發現生產的一批嬰幼兒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導致食用該奶粉的嬰兒患上腎結石的。其後此事件涉及麵擴大,愈來愈多製造商的奶製品被揭發也含有三聚氰胺。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對國內的乳製品廠家生產的嬰幼兒奶粉的三聚氰胺檢驗報告後,事件迅速惡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聖元及雅士利在內的22個廠家69批次產品中都檢出三聚氰胺。這樣不該犯的錯誤使中國製造商的信譽受到了重創,多個國家禁止了中國乳製品進口。
這一係列的奶粉事件給中國很大的警示:為什麼各個廠家會在奶粉事件上接二連三地犯錯?僅光明集團來說,2008年9月18日,光明乳業被抽查了93批次的產品,6批次檢出三聚氰胺。僅僅3天之後,9月21日,新加坡農糧及獸醫局宣布在一批冠生園集團生產的“大白兔奶糖”中驗出含有三聚氰胺。在國慶長假期間,僅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一個門店,大白兔奶糖銷售額的損失就達8萬元。這樣的事件難道不應該讓各個廠家做出深刻的反省麼?一次警告還不足以換取廠家的警覺,非要在同一塊石頭上多次絆倒才醒悟?
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弊端
金融危機讓整個世界陷入了一種緊張的局麵,素來倡導自由貿易的美國竟然率先搞起了“專買美國貨”。接踵而至的是,印度對中國進口玩具為期6個月的禁令,並有可能延長為永久性禁令。在南美,巴西宣布,將對包括玩具、鞋子、成衣和照相機在內的24種進口產品實行許可證製度,其中部分中國出口產品可能因此受到影響。眾多跡象表明,世界範圍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重新抬頭,這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又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