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時期都有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現在的形勢確實有些紊亂,我們近年來感到困惑的是,無論是局部危機還是總體性危機,給人的感覺都是坐等而來的,處理起來也是急急惶惶,有點兒捉襟見肘。
早些年,北京下了一場大雨,水排不出去,當時那叫亂啊,城市係統差點就癱了,領導批示說,這是第一位。
2008年,出現三鹿奶粉禍國殃民事件,這可以說是一個代表性事件,體現了中國這個社會所遭遇的巨大問題。不僅僅是三鹿奶粉,幾乎所有的奶粉都出現了問題;不僅僅是奶粉,幾乎是所有的食品都出了問題。領導表態說,這是第一位。可是為什麼不在悲劇產生之前,就做出裁判呢?我們國家有著這麼龐大的政府機構,而且其他國家都說我們是一個威權主義國家,是一個可以令行禁止的國家,竟然在事情發生時並不能及時地處理,使危害擴大。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中國政府聲稱,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保護公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
總之,這也是第一位,那也是第一位,什麼都是第一位,什麼都成了重中之重,這不就是多中心就等於沒有中心嗎?這不是亂了章法嗎?
比如銀行先是提高利率,不到兩個月又要刺激消費,利率又嘩嘩往下降,這是什麼策略呢?甚至領導開會,剛開始的議題與會議結束時的最後決議也完全不一樣,領導都是將智慧用在如何去拐彎抹角上,發表些不切實際的大言論,完全不討論些切實可行的具體行動。連不懂得領導學、管理學的外行都看得著急,這不是搞形式主義嗎?為什麼不能主動出擊?為什麼不先發現問題呢?為什麼總是等到問題出現了嚴重後果時才知道采取措施呢?為什麼總是被牽著鼻子才肯走呢?
清醒地麵對、解決問題
2008年4月,風起雲湧的新愛國主義,如青年學生對奧運火炬傳遞受阻的反彈,納入中華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大曆史來看待,也並不高估。這種情緒反應是自發自動的,在如今這個人們淡漠政治的時代,表達一下強大的抗議信息,這也是充滿魅力的行動政治,完全應該得到正當的評置,而不是坐在一邊自以為是地抖機靈。對這些用行動來表達愛國主義的人,完全有理由將其載入到現代中國人民“精神曆史”的史冊,以及中華民族複興的史冊。
雖然看到了愛國主義者,但在巨大的災難麵前也看到了“範跑跑”之流存在。中國近代曆史30年來的變遷,雖然讓人讚歎,但還有許多事等待著我們中國人,無能和腐敗還在侵蝕著社會。說到這些讓中國不高興的事,我們也不得不說些讓內政憤懣的事。在2008年這個發生了一係列事件的一年,讓中國人民感到壓抑、不爽,中國好不容易盼來了奧運會,走到了國際舞台的中央,卻遭受到西方的杯葛,奧運火炬傳遞受阻事件,中國的年輕人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反彈,如抵製家樂福等振奮了國人的氣勢。而這些被中國精英們慣壞的西方人,他們歪曲報道事實,他們自以為很牛氣,他們說中國人是麵瓜……中國人民不接受,中國人民群情激奮,雖然這些行動不能說是完全正確的,可是,也讓外國人看到一點,就是中國人民的力量。這總比獨自憤懣卻沒有行動要強。
這並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冷酷無情、野蠻貶義,這是一種對世界最有情感、最有勇氣的思想,特別是批評來自中國人之口的時候,則是更加傷懷。這種“民族主義的初衷是為了我們的兄弟姐妹可以在世界上站穩腳跟,而不至於流離失所,生活愉快不至於悲苦哀愁,依靠自己不至於受人所製”。這個感人的初衷,在中國曆史上是絕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起點,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離不開的主題。
中國的強國道路,中國崛起之路,僅僅有憤懣心理是無法成就大目標,成就大抱負的,要想成為英雄國家,要想為世界除暴安良,就應該清算那些失敗的原因,中國對西方有條件的決裂是必須籌劃的未來選項之一。
大國思維
中國人雖然喜歡在一些次要的問題上饒舌,可是在麵臨重要事實的時候,他們的態度往往是簡潔而深刻的。“內修人權,外爭族權”這句話真是非常貼切的。不過還是要建立共識,找到一種能維係我們的情感,探尋我們國家和社會成員之間一種富有意義的關係。
憤懣,它表麵上做出的是一副占據道德製高點的樣子,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其實際作用僅僅是教諭人們怎樣絕望,把一切值得
憤恨的人或事物,歸為譴責的對象,對其持反對的意見,並助長懷疑及不信任的氣氛。從一般社交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缺乏友善的表現。憤懣,它隻會讓人自認為自己的信息是最充足的,智力是最卓越的,認定了所有持反對或不同反應態度的其他人都是愚民。所以,即便其間造成了什麼不愉快的事,也不會去認真省察、探索究竟是什麼原因。不要讓這種憤懣情緒繼續延續,應該清醒地麵對問題、解決問題。
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錄新浪原創訂閱更多章節。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