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國獨特的世界視角5(1 / 1)

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那一百多年,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部血淚史,中華民族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淩,國人片刻都不應該忘記。無能腐敗守舊的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新式戰法和堅船利炮的攻擊下,可謂是屢戰屢敗,不斷割地賠款,國家危機不斷深化,幾乎墜入國家滅亡、民族受奴役的深淵。此後,盡管民族獨立,卻又長期處於貧窮落後、孤立無助的境地。這些都很容易讓中國人的心中存在陰影,發展必定不會太順利。

但是,曆史從來就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我們必須穿過曆史紛繁的表現和政治宣傳的包裝,清楚地認識到它的本質。

提到西方列強,所有經曆過,或者飽受教科書的灌輸的人,肯定都會有著深深的憎惡,好像今天中國的落後,全都源於西方的罪惡。

其實,客觀來說,西方列強的入侵雖然為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讓我們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更讓中國人無法忍受的是,我們還喪失了國家主權和尊嚴,但同時,這也促使中國加快了現代化的進程。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原諒西方列強的種種侵略行為,但至少也不要一竿子打死。我們可以永遠銘記這段曆史,但不要總是將自己擺在一個受侵略的位置,更不要處處顯示自己的悲劇色彩。

今天,中國正在迅速崛起,我們如果將晦澀記憶作為前提,那麼,我們將陷入對西方觀念、製度和文化等認知矛盾中,一方麵中國通過自身改革,學習和移植西方的技術、觀念和製度,另一方麵中國也把西方的某些東西當作是西方強權強加於中國的東西,學習和接受它可能意味著“喪權辱國”,從而大大忽視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在一些方麵需要學習西方這一事實。

曾經的晦澀曆史,不應該在日漸強大的中國依然存在,如何擺脫它,這是中國未來的發展需要麵對的問題。正視曆史的悲情,這是中國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晦澀曆史之——日本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慘絕人寰的血腥大屠殺,30萬中國同胞慘遭殺害。從此,這個讓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和苦難的日子——12月13日,永遠地刻在了中國人的心中。不管歲月如何流逝,曆史陰影從那一刻開始籠罩。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日作為鄰邦,關係一直很低迷。從2001年到2006年,時任日本首相是小泉純一郎,除去其他結構性因素不講,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小泉一意孤行,其所作所為損害了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使兩國關係遭遇寒冬,降至冰點。雖然中日在經貿關係上很熱,但政治關係很冷,出現了所謂的“政冷經熱”。

在日本實行軍國主義期間,靖國神社曾是對外侵略擴張的精神支柱,時至今日仍然供奉著14名二戰甲級戰犯的牌位。20世紀,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空前浩劫,也使本國人民深受其害。戰後,這些戰犯都得到了正義審判。當時,日本接受判決結果,並承諾今後走和平發展道路。所以,靖國神社就成為檢驗日本政府對過去那段侵略史究竟持何態度的試金石。

了解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國無疑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最大受害國。因此,在1972年中日兩國關係正常化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時,日本方麵在聯合聲明中明確表示,對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深感痛心,並表示深刻反省。到了1998年江澤民主席訪日時,中日雙方達成中日聯合宣言和雙方領導人的正式會談,日本方麵再次鄭重承認對中國的侵略,並向中國人民表示反省和道歉。在這個基礎上,中日雙方達成了“以史為鑒,麵向未來”的重要共識。不過,小泉任首相後卻一意孤行,視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亞洲和世界人民的感情於不顧,執意參拜靖國神社,徹底撕毀了日本政府的承諾。

兩國之間的冰冷關係直到2006年秋小泉下台後,才出現了和解的跡象。同年10月,新任首相安倍晉三開始“破冰之旅”,之後,又有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融冰之旅”和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2008年,胡錦濤主席對日本進行了“暖春之旅”,定下了戰略互惠關係的基調。此次會見,中日雙方簽署的《中日關於全麵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成為兩國建交以來指導雙邊關係的第四個重要文件。

有了這次“暖春之旅”,可以說,中日關係的堅冰已經有所融化,雖然同20世紀80年代那種友好狀態不能同日而語,但已恢複到謹慎地維持友好的狀態。

大國思維

曆史陰影,是未來中國開創新局麵不得不麵對的問題。隻有消除曆史陰影,才能消除猜疑和疑慮,從而實現真正的友好共存。

借用胡錦濤主席的一句話:“我們強調牢記曆史並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麵向未來,珍愛和平、維護和平。”相信未來的中國定然能告別晦氣重重的晦澀曆史,開創一個盛世新景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