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隕落星艦1(1 / 1)

就在宏衍盛等人對工程區段的工作成果進行評議時,基恩正帶著一隊安保機器人和太空地質學家在一片黑暗中小心翼翼地前行。

在半個小時前,他們剛剛完成了對I號行星上的那艘隕落星艦的外層分析,並將一整套的搶救性科考設施降落在熔融行星的地表。

如同人類在試圖掌控核聚變原理之初所暢想的那樣,數以百計的圓錐型空降艙從行星的天際劃過,在即將接近行星地表時啟動反推係統,將相對速度迅速降低。

和用來投放的一次性運輸倉不同,這些搭載著精密設備的圓錐型載具裝備了可重複使用的反重力引擎。

因此在降落時,這些運輸載具的減速過程更加絲滑,在能夠保證內部的貨乃至人員可以安全穩定地降落在目的地周圍的同時,內置在頂端錐體中的一次性護盾發生器也能夠提供可觀的防禦,保證了極端條件下的生存可能。

由於I號行星與恒星間距離的關係,指望著空降艙的著陸區是一片堅硬的場地顯然是奢望。

更何況與恒星的近距離相伴造成了I號行星的表麵化為熔融的岩漿,雖在那艘不知名星艦隕落的周圍有著穩定的地質活動,但誰也無法肯定百餘艘的空降艙呼嘯落地,會不會破壞掉殘存的遺跡。

但是這些都難不住空降艙,或者說現在的情形正是它被立項並定型走上生產線的原因之一。

體型龐大的空降艙在接近地麵時啟動了反重力引擎——這種基於奇妙物理學規則而設計出的引擎是人類不遜色於其它任何一個外星種族的表現之一。

以反重力引擎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一係列獨具特色的常規、非常規引擎,是人類能夠在星海中後發先至、徘徊在權力金字塔頂層邊緣的優勢。

在空降艙以輕盈且遊刃有餘的減速並在計算機的輔助下停留在距離地表上空十餘米的位置後,看上去格外臃腫的空降艙開始了變形:

先是組成艙壁的合金隔板解除鎖定並開始向外延伸,在露出了內部的各種設備的同時,這些金屬板材也成為了巨大建築的一部分頂棚……它的角色就是確保設備的安全抵達

幾乎是同時,所有的空降艙都開始了變形作業。

根據事先編譯好的程序,剩下的空降艙中有的承擔起了支柱的角色:它們搭載的並非精密器械,而是一套具備自持力的多功能立場發生裝置,這套裝置可以將產生的不同種立場通過相連的特殊介質傳遞出去……簡單來說,它的作用就是使接下來形成的建築可以在不給地麵施加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懸浮在半空中。

有了承擔支柱功能的角色,也自然就需要一些角色來承擔底牆壁、底座等功能。

在執行完降落程序後,最後一部分的空降艙緩緩向著中間已經完成展開連接、已經看不出原本模樣的空降艙進行最後的組合……它們的任務是舒展自己的筋骨,將壓縮卷合的折疊式複合板與完成架構的建築主體合並,最終為這座漂浮著的科學設施進行最後的包裝作業。

在這至關重要的組裝進行完畢之後,自動控製係統上線並依據以各空降艙為單位的節點受力分析結果,逐步調節反重力引擎與立場發生裝置的能源分配。

最終,這座高達數十米的搶救性科考設施被牢牢的錨定在了I號行星上的那艘‘隕落星艦’的頭頂,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姿態,逐漸降落並將這座‘外星遺跡’擁入懷抱。

-----------------

在確定完成了主體結構的安置後,接下來就是對‘毛坯房’的‘精裝修’了。

隨著組裝工作的結束,外露出來的立場發生裝置也開始了工作,伴隨著一陣輕微的電離聲,因為降落而產生的塵埃立刻被產生的立場推了出去,並最終穩穩的產生了一道阻止空氣泄露兼具應對極端天氣的牢固防線。

在確保了最基本的人員活動需求後,第二批空降艙也抵達了地表。

一共五組共四十具反饋式機器人沿著空降艙和科考設施間的廊道進入,這些由人操控的反饋式機器將負責最後的精密儀器安裝工作,並做最後的宜居性檢查,最大程度降低人員入駐後的意外情況。

當一切就緒後,伴隨著搶救性科考設施主機完成最後一遍自檢,一道經典的‘hello,world!’被發送到了駐留在同步軌道上的星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