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倉頡跟隨黃帝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即現在我所在的洛南縣的饅頭山。如今玉石塑的倉頡像矗立在原頭,就像巨大的麵塑令人震撼,碑石上的文字介紹倉頡在此親臨洛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麵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嗎?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仰觀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俯察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反複描摹繪寫,終於造出28個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據宋代《淳化閣帖》記,後人將倉頡造的28字釋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明,左互義家,受赤水尊,戈矛斧帶”。也有人將此28字譯為古彝文而推之為一段祭祀經文;還有認為這段文字是記述黃帝功德的。究竟這28字的真正含義如何,還有待於深入研究。
塑像周圍是園林式的倉頡苑,草坪裏的石頭上刻著28字的古今對比寫法。邊看邊走進倉頡大殿,倉頡坐像迎麵而來,高古而儒雅。殿壁上是有關倉頡造字的書畫作品,稱讚了倉頡造字的豐功偉績,作為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筆者心想倉頡也是我所學專業之祖,試想如果沒有倉頡所造的漢字,哪會有後來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想到這兒,不禁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在倉頡像前深深地鞠躬致敬。
據近日報載,美國《新聞周刊》根據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網民投票評選出包括中國在內的12個文化大國及其代表國家文化的20大符號,在代表中國文化的形象符號方麵,漢字位列第一,可見,漢字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隨著中國在世界地位的日益提高,全球漢語熱與日俱增,筆者堅信,漢字和中國文化將對人類文化和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
2008.11.23
聚首邂逅皆有緣
10月6日是我們的“南巡”後的返程日,之前曾給老同學——廣東教育出版社副總編陳兵發過短信,未見回音,我想他肯定和我一樣出遊了,便沒再聯係。不料早晨6點多接到他5點多發的短信說他剛看到我的短信,正趕回廣州,中午請我吃飯聚會。
上午到附近的暨南大學校園轉了一圈出來路經一家書店,看到《收獲》第五期紀念刊,便毫不猶豫地買下了,我與此刊緣來已久,印象深的是1999年我在上海財經大學學習,在圖書館看到該刊刊發的賈平凹長篇新作《懷念狼》,豐富了枯燥的學習生活。
2005年又在該刊先睹賈平凹長篇新作《秦腔》,開始了《秦腔》大合唱;今年在該刊第四期紀念刊目睹了巴金等老作家的手跡,和第五期紀念刊上賈平凹等當代名家的手跡一樣十分真貴,值得珍藏。
中午在廣東人家,我們老同學聚會了,陳兵說前不久他出差新疆路過西安做短暫停留,沒和我聯係上,僅與老同學費潤民聯係上並聚會,不免遺憾。未料我來到廣州,在我走之前終於相見,真是緣分啊,我說這就叫有緣千裏來相會嘛!
今天在歸途的火車上,同車廂上的王姓老鄉說他孩子在北京上研究生,剛考過托福,得知我女兒也準備考托福,老鄉這個熱心人,給我們講了不少的考托福出國留學的信息,使我們受益匪淺,臨下車言猶未盡,還相互留了電話以便聯係。這不也是火車偶遇結奇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