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第二學期體驗(1)(1 / 3)

艱難的適應

9月,回到學校,第二學期開始了。時間上做調整:上午哈佛跟大課,下午才去語言學校,把精力轉移到了哈佛課程上。選的課程是“資本主義思想史”、“經濟學原理”、“城市規劃與投資管理”、“新能源經濟政策”。以本科生的基礎為主,也輔以研究生的課程。隻選了全聽的兩門,其他的選擇性跟進。選課雖然和感興趣的課題有關,但課題方向上卻優先考慮教授是否有PPT(幻燈片)演示——聽不懂可以通過提示文字、圖片明白在說什麼。事實證明這種投機的選擇對訓練聽力沒有什麼好處。閱讀和聽力不但不互補,反而相互幹擾,當閱讀PPT的文字時,耳朵就自動封閉了。開始時沒有覺察到這一點,走了彎路。後來課堂上有PPT時,反而有意不看,但沒有PPT的課堂,又盼望PPT,很糾結。

在商學院聽了兩次課,對老師的教課方式印象深刻。第一堂課,教授是1.85米大個的老外,自始至終在調動大家跟著他的思路走,課堂上全神貫注,神經繃得緊緊的。老師有如三頭六臂的八爪魚,有時一邊板書一邊提問,感覺身後還有兩隻眼睛似的,一寫完板書,高談闊論兩大步,已經到了教室後麵,學生感覺芒刺在背,他兩步又到前麵去了。一堂課下來老師襯衫全濕透,得馬上換襯衫。心想,在哈佛當老師首先是體力活,得身體好,得精力充沛。第二堂課的老師是中國講師,畢業於複旦大學,個頭很小,但富有活力,在教室裏活像一顆出膛的子彈,讓每個學生必須全神貫注!整個教學過程同樣是體力、精力完全投入。這樣的商業訓練,隻有年輕人承受得住。

上午8:40~11:00,在哈佛聽主課。下午1:00~2:30,英語選修課;2:45~6:00英語語法課。每周兩次晚7:30~9:00口語課;每晚看資料做筆記至淩晨,這就是我的一天,日日如“趕集”。第一堂課下課前就整理書包,一結束就往經濟係跑,跑8分鍾,爬上三樓溜進開始的下一節課。如果後麵幾排沒有座位了,選擇一個角落席地而坐。結束課程是午餐時間。哈佛廣場隨便一間咖啡屋,一個三明治權當午餐。1點半開始廣場對麵的語言學校下午課。5點鍾課程結束。返學校圖書館還書借書、打印資料。出圖書館已經過7點,快餐店買一個4美元的土耳其雞肉卷,量大,吃一半就飽了;另一半打包帶回,下一頓飯也有了著落。回到公寓,燒壺水,開始做家庭作業……

剛開始聽課時一片茫然,根本不知道教授在說什麼。好在美國的教學法是在課程之前已獲得閱讀資料,課後繼續閱讀。如果說第一學期是感到腦袋累,擔心自己神經衰弱,第二學期則是眼睛累,老花的程度明顯增加,散光嚴重,重新配了眼鏡。眼睛充血,視網膜硬化。我第一次經曆這種閱讀方法,要快速讀大量讀物,以此彌補聽力、口語的缺陷。由於晚上熬夜太厲害,白天上課就會打瞌睡,覺得全無出頭之日。每天都是煎熬,盼著可以不用早起床的周末。

匆匆趕路途中,抄花園小徑走近路,簇簇沉甸甸花朵壓彎枝頭,形狀似繡球,瞥了一眼怎麼是喬木?想停下仔細辨認卻不敢停步,擔心遲到,走過了,還是忍不住轉回頭,拍下照片。課後返公寓上網查對,嗯,是繡球科,繡球藜屬,一種嫁接的北美特別繡球種。哪怕再忙,也要找點給自己減壓的方法。路過花園,總是被各種花卉所分神,停步欣賞,搞不明白的花卉品種則拍照,上網查對。一位朋友知道我的嗜好,介紹穀歌有一款軟件,隻要拍下照片,很快能顯示對應的資料。“真的嗎?”朋友當場自拍了一張頭像,對比很快出來,是一張發怒的黑猩猩相片。都笑了。軟件精確度有待提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腦袋不再像年輕時好用,思維憑經驗主義,忘性也大。並且總對自己有一些心理暗示,老了,不用再辛苦動腦子了。也成功了,不用再這麼辛苦了。但置身學習環境中,每天強記、做作業、強迫接受需要動腦的訓練,封存的思維竟開動起了,就像給生鏽的機器灌了潤滑油,開動起來,激發出新的活力。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豁然開朗的全新感受,強烈感到,腦子回到了20年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