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九 一劍批手得荊楚真傳(1 / 3)

李家的鐵廠在放棄鐵鍋、鐵針製造之後並未停工,相反,爐火反而燒得更旺,在第一輪挖角潮中留下的工匠普遍提升了待遇,並將技藝轉向另外的手工製作,比如武器!

當時南方的鐵製品產地,以福建、廣東最為有名,由於礦質與其它配套條件的關係,若論日用品鐵具,則福不如廣,但要說到製造兵器,則廣不如福。李家鐵廠雖請得了佛山的大師傅,但生產出來的鐵具,仍然比佛山同類產品有所不如,兩個地區工藝水平的高下是幾代人乃至十幾代人積累而成的結果,非一年半載就能扭轉乾坤。但李家鐵廠一轉做了兵器,那便是天時地利人和通通到齊了。

一開始,李家鐵廠生產的主要是弓箭、腰刀等普通兵器,主要是裝備北尤溪機兵團,並給福建官軍係統供貨,但在李光頭請到了日本的鑄劍高手、得到了佛郎機的鳥銃製造技藝之後,李家的鐵廠就開始出現秘坊,在裏麵仿製倭式長刀,乃至鳥銃!

鐵廠秘坊從五年前仿製倭刀,從兩年前開始仿製鳥銃,李彥直對此十分重視,每年都撥出大量的經費獎勵相關工藝的研製人員,尤其對能別出心裁、改進武器工藝的匠人更是不吝獎賞,因此李家鐵廠的製作技藝一年勝過一年,出品的兵器也是精益求精。

秘坊出產的刀槍,一部分留歸己用,一部分則通過黑道銷售了出去。仿製倭刀主要流入國內市場,大明的士紳商賈間收藏倭刀的風氣頗盛,李氏秘坊出產之倭刀若是上品,不愁銷路。至於鳥銃的需求則更大,尤其在海外,若是製作精巧堪用,幾乎是造出了多少就能賣多少,而且利潤頗高。

李彥直這次從止戈館秘庫中取出的長刀便都是自家鐵廠的產品,不過那五把鳥銃卻都還是進口貨。他們出城以後,走東門,找到了城防官所說的兵丁被殺之處,果見地上有一堆血跡,還有七八件丟棄了的兵器,李彥直問起當時的詳情,幾個出城後又逃回去的官兵都支支吾吾,在李彥直的仔細盤問下才露出一些口風,原來他們與被害者是一起出城,在同袍被殺之後便嚇得丟了兵器逃入城內。李彥直哼了一聲,心道:“若我是長官,這些人個個都得軍法處置!”

那被害的兵丁被殺害時跌入護城河中,屍體卻至今還在水裏泡著,李彥直派人將屍體打撈上來,詳察傷口,問止戈館學生班頭盧複禮和護衛頭領路延達:“你們看如何?”

盧複禮是在止戈館呆了三年有餘的老學生了,對武藝研究頗深,李良欽到福州時對他的悟性也有過首肯,這時仔細看了屍體之後道:“是倭刀造成的傷口!看來真是倭寇!”

李彥直卻道:“傷口是倭刀造成,但動手的人未必就是倭寇。”

路延達卻道:“這一刀使得幹淨利落,尋常土匪隻怕沒這本事。依我看,行凶者若不是學過咱們的荊楚擊劍術,那多半就是日本武士了。”他是第一批北尤溪機兵團裏的老兵,如今已是能獨立率領百人隊伍的人,理論知識懂得沒盧複禮多,但眼光卻更為老到。

李彥直的意見卻與路延達相似,口中喃喃道:“看來真的有小日本鬼子!”內心竟湧起幾分渴望來,手心發癢,有意試試十年苦練而成的武藝!又問當時的目擊者那群倭寇往哪個方向去,卻有人說往東南,有的說往南,竟莫衷一是。李彥直心道:“這些官兵怎麼如此業餘?就算是我止戈館還沒畢業的學生,也不會連這等關鍵事情也弄不清楚!”

自帶了人先往南,讓盧複禮帶人往東南,沿途詢問村夫農民,不久盧複禮那邊傳來消息,道有人看見一群奇裝異服者往東南鼓山去了。李彥直趕緊率人來彙合,到達鼓山附近,路上又找到了幾具屍體,卻都是被殺害了的路人,看那傷口,也是倭刀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