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黃昏,夕陽的餘暉漸漸褪去,留下一片寂靜的縣城。縣城的街道已經不再喧囂,而是變得寧靜如水,隻有微風拂過時,會輕輕吹響遠處飄蕩的漁網。
在這個與大自然緊密相依的地方,留守兒童最常見的群體。盡管父母不在身邊,但是作為父母的孩子,他們肩上背負著成年人的期望。作為70、80年代的父母,外出打工的他們終於明白了學習的珍貴。於是,那些沒有完成的夢想被托付給了孩子們。他們的要求如潮水般湧來,要求孩子學得好,要求孩子言聽計從,要求孩子懂得事理,孝順順從,他們打著“為你好”的名義,把孩子們丟給了那些可以提供吃飯和住宿的小飯桌。這個小縣城的人們,看似在關心,卻也常常在無奈中,將自己的血脈寄托給這個特殊的教育場所。
“留守兒童”,如今成為社會的關注焦點,得到了人們的資助和同情。但在十年前,他們隻是這個縣城裏最普遍的孩子,肩負著遠大的夢想,卻擁有微不足道的權力,仿佛被大人的期望推向了一片未知的海洋。
溫暖的陽光灑在自家的小院子裏,鮮花開滿了院子。這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期盼的時刻,李玲懷孕了,她和丈夫林明期盼著兒子的出生。李玲輕輕地走在家裏的院子裏,她的手輕輕撫摸著懷中的肚子,她的臉上洋溢著母性的溫柔和幸福。她感受到了新生命在她體內的跳動,她知道自己將成為一個母親,這讓她心情愉悅而滿足。同樣,站在一旁的林明緊緊地握著李玲的手,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兒子的期待和喜悅。他希望他們的兒子能夠繼承家族傳統,成為他們的驕傲,這個家庭的院子裏,夫妻倆經常一起散步,分享彼此的期盼和夢想。他們談論著未來的兒子,他們想要教育他成為一個堅強、聰明、有愛心的男孩。在這個溫馨的場景中,這對夫妻共同期盼著新生命的降臨,他們的愛和希望將這個家庭聯係在一起,等待著兒子的誕生,這將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大時刻,一個新的開始。
這樣溫馨的場景定格在一個清晨。窗外的陽光透過窗簾灑在床上,林明和李玲正在醫院的產房裏。緊張的氣氛彌漫在房間裏,兩人的情緒都充滿了不安和期待。醫生和護士忙碌地準備著,為即將到來的新生兒做好準備。李玲緊緊握住了林明的手,她的臉上帶著焦慮和緊張的表情。突然,嬰兒的哭聲響徹整個產房。護士輕輕將一個小嬰兒包裹在毛巾裏,然後將她交到了李玲的懷中。這個女嬰哭聲悠揚,她的眼睛睜開,好奇地環顧四周,仿佛在歡迎她的新世界。 鳥兒在樹梢上歡快地歌唱,仿佛在慶祝著一個新的生命的降臨。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林雨來到這個世界。
她的呼聲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宣告著她的到來。她的眼睛,清澈如一泓碧水,好奇地環顧四周,仿佛在歡迎她的新世界。 然而此刻,林明和李玲絲毫沒有表示對這個小生命的歡迎。他們之間的關係瞬間陷入了緊張和疏遠。林明和李玲的內心始終不願相信出生的女兒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盡管林明是一個熱心腸的老實男人,但他受到了社會和家庭壓力的影響,始終認為一個兒子才能夠繼承他的家族產業,成為他的驕傲,麵對“突如其來”的女兒,他始終不願接受現實,他對女兒林雨的出生感到沮喪和失望。他內心的壓力和對未來的擔憂,使得他變得越發冷漠和封閉,無法真正與女兒建立深刻的聯係。李玲更是一個說一不二的女人,不知是因為自己對兒子的期盼還是對這個新生的女兒的不滿,她的內心同樣不接受女兒的出生。同樣,在一旁的孩子的奶奶劉芳也在連連歎氣,她知道她的兒子和兒媳是多麼期待“孫子”的出生。
女兒的出生成為了家庭爭吵的導火索。夜晚醫院裏彌漫著緊張的氣氛,儼然,李玲和林明對這個新生的女兒滿是失望,於是在林雨出生第二天,林明便出差了,留下一對母女在家,李玲獨自麵對身邊的林雨,心中充滿怨恨,她恨林雨的出生,同時也怨恨出差在外的丈夫。奶奶劉芳將這一切盡收眼底,雖然她也對孫子寄予了厚望,但眼前的林雨也讓她感到心疼。她在一旁默默關注著母女,盡量提供支持和關懷。她知道林雨是一個無辜的生命,她希望這個小孩子能夠得到愛和照顧。劉芳盡力照顧林雨,試圖平衡家庭內部的情感和矛盾。盡管如此,李玲仍然堅持撇下了兩個月大的林雨,與林明外出打工了,留下劉芳獨自帶著尚在繈褓的林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