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後記(1 / 3)

寫在後麵的話

鄉間是美麗的,農村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因為,那裏有我的童年,那裏又有我的酸楚、惆悵、迷茫和向往。特別是在那裏,我聽到了並永遠地記下了大人們說的話,包括古老的傳說。所以,我愛農村,更愛那裏的人們。

後來,我上學了,畢業了,工作了,又神差鬼使般地與農村結上了緣,幹起了基層政權建設和民間組織登記管理的事情,而且一幹就是好多年,直到如今。在這個過程中,我目睹了農村的變化和發展,看到了農村的民主化進程,更熟悉了一個又一個農村的人,尤其是村幹部。從他們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什麼叫憨厚、直爽、勇敢、敏銳和可愛,更體察到了他們的艱辛、苦痛和熱愛生活、有感於生活的勇氣和毅力。因之,我站在了他們的中間,寫下了《上任》、《咆哮的甘幹河》、《居住在螞蟥溝的人》、《競選》、《村民小組長的產生》、《企盼》、《記憶中的耿峪河》、《選舉大會》、《在鐵疙瘩村的日子裏》等多篇農村題材的作品。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參與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以來的六次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和1988年以來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更讓我體會到了加強農村民主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為,曆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人民群眾的覺悟在提高,他們都希望能有一個寬鬆的生活空間,能在一個和諧的社會裏生存並發展,尤其是農民,當代的農民。記得本世紀初的一天,有十幾個村民上訪了,他們在我的辦公室裏大聲大噪,起初的我,無法接受,發火了,但又很快冷靜了下來,接著,他們派了代表,一一將問題進行了反映,說是他們村的村務公開走樣子,牽扯到實質性問題就回避,特別是財務支出問題。又說到村幹部有貪汙跡象,村上近百萬元的賣地款不見了,對此,群眾有看法,要求縣上給以清查,當時,我看到了他們的急切心情和對村幹部的滿腹怨氣和猜疑,便問道:“這個事鄉政府知道嗎?”“管不了。”沒等我說完,一個代表搶先作了答複。“省台記者都采訪了。”另一個代表緊接著說道。等我問清了事情的起因後,納悶了,不理解了,於是,便對來訪者說道:“你們先回吧!你們反映的事已經記下了,到時給你們個回話。”

第二天,又接到了縣人大批轉過來的上訪材料,當時,我一看,還是那個村的,署名與那十幾個村民完全一樣,這時,我才知道,上訪者已去過好幾個單位了,包括省上、市上、縣信訪辦。

針對這個事情,我們召開了會議,但意見有分歧。一個同誌說:“經濟上的事,不屬於我們的工作範疇,我們還是不管為好。”另一個同誌說:“我們隻抓村務公開,財務清查的事讓他們找別的部門去吧!”還有一個同誌說:“我們是抓村務公開,但村務公開的主要內容是財務公開嘛!財務支出不清楚,談公開有什麼意義,又怎麼能說服得了村民呢!我認為,我們應該管,應該抓,要做好指導和協調工作,要給上訪者一個說法。”

後來,經過縣領導小組的同意,辦公室的多方協調,才使這個村的上訪問題得到了解決。當然,縣紀檢、檢察部門是下派了工作組的,他們是深入村民做了調查了解的,並且理清了財務,分清了是非,弄清了情況,給群眾了一個明白,還幹部了一個清白的。因為,事情並非是上訪者所完全說的那樣,這個村賣地款近百萬元屬實,但這個村曆史上遺留下的30萬元貸款也是屬實,還有建校、修路拖欠款,這樣,三打五除二,所剩資金是不多了,所以,出現上訪的事件是正常的。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更多地接觸到了這個村的村主任,並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方式了解到了他的為人、工作狀況以及他極端負責任的工作作風。因為,從前的這個村是一個老大難村,除了經濟底子薄弱,外欠一大堆債務外,每次換屆選舉都會鬧得沸沸揚揚,不得安寧。具體表現在想進班子的人,群眾選不上,有威信的人,顧慮重重不願意幹。就說這個村主任吧!還是大家硬推上去的,當然,他是有優勢的,除了年輕、有文化、人緣好外,還是村上的暴發戶,他經過商,搞過企業,有一套的經營管理知識和辦廠的經驗,他因了個別人的頂撞和一些棘手的事,曾打過退堂鼓,但在鄉領導和村支書的幫扶下,硬是挺了過來,而且帶領村委會一班人,辦了幾件大事,如建校、修路、擴街、打水泥街道、蓋村部,還建了一個獼猴桃幹片生產線,讓剩餘勞動力有了用武之地,群眾的果子不再發愁賣不出去,村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然而,他卻輕視了一項工作,那就是村務公開,村民想知道的事,公開欄上說得不清,不想知道的事卻是一項接一項,這樣,就出現了上訪的事情。當然,說實在一點,上訪的目的不排除想把現任班子推倒的意思,可是,現任班子成員,特別是村主任,兩袖清風,一塵不染,賬清到底,還倒貼了幾萬。因之,麵對這個事實,上訪者心服口服了,村主任在村民中的威信更高了。事後,我也在反思、考慮這個問題,忽然,我覺得村主任這個不大起眼但又不能不被重視的村官是多麼的重要啊!他們承受著的是責任,是壓力。忽然,我又覺得,一個村主任無論在多麼複雜的環境下,隻要潔身自好,心裏裝著老百姓,一定會立於不敗之地的。對於村民上訪的事態,隻要正確對待,妥善處理,是會有好的結果的。因為,村民是公民,村民是村委會的一分子,他們對村幹部是有監督作用的,這種監督,說穿了,是對村集體的愛護,對村主任的關心,對一切違法違紀行為的揭露和控訴。所以,一個端端正正的村幹部是不怕群眾上訪的,上訪事態的妥善處理是有利於安定民心、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事業發展的。通過群眾來信來訪,我體會到了,信訪工作是了解民心的窗口,是同村民麵對麵交談的途徑,是宣傳黨對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極好機會,是農村民主意識的進一步體現。所以,做好群眾上訪工作至關重要。

前不久,縣史誌辦組織了一次活動,到過一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在這裏,我親眼看到了村莊的變化,看到了村民們豐收後的喜悅,特別是那新修的整齊劃一的水泥街道,具有現代化格局的村辦公大樓,寬闊的文化廣場,其中,健身器材、籃球場地、閱報欄、公開欄、寬闊草坪格外顯眼。當然,接待我們的是這個村的村主任,還有村支書,他們見我們的到來,熱情有致,備受我們的欽佩。中午十時,開始座談。座談是在辦公樓的一樓會議室裏,氣氛是鬆散自然的,不像開會那樣的死板、嚴肅。顯然,村主任的介紹是主題,他講到了村子的發展經曆,講到了自己的創業過程。他的介紹使得前來采風的同誌們很受鼓舞,並為之感動。因為,村主任流淚了,動情了,他將自己,對,是第一次將自己受難場、喝“汙水”、噬“糠菜”的情景道了出來。他說:“……端正街道,牽扯拆遷,可是拆遷,談何容易。一次,麵對釘子戶,好說歹說就是不聽,背後還罵娘,漂涼情,怎麼辦?幹部們輪番著去,談條件,講政策,但是,還是不聽,最後,下了硬手,拆。事後,這家人攔截了我,並罵了我,那時,我一肚子的氣,但又很快咽了下去,一月後,我讓村幹部給這家蓋了新房。修街道的時候,下了雨,水沒了去路,流到了低窪的住戶家裏,怎麼辦?幹部們帶頭去,將那裏的積水一桶一桶地排了出去,但令人不理解的是,還有人在罵,罵我們修了街道。街道修成後,要建公廁,公廁給哪裏建,真是個頭痛的事,因為,這個事是人人都需要但又不受歡迎的,給哪裏建,哪裏的人都不高興,為此事,我得罪了好幾個人,終於在村內建了兩個。村辦公樓的建成,也是費了神的,僅調地皮一事就鬧得我寢食不安,因為,這是中心地帶,住在這個地方的人都不願搬走,所以,就做工作,而且是全方位地做工作,最後總算有了結果。基建的過程,有人來打雜,硬是節外生枝。說他的莊基地沒解決好。後來,村子麵貌變了,大家出行方便了,不再踏泥了,於是有了讚揚聲,特別是與村幹部作對的那些村民也覺悟了,高興了。如今,可以說,我們村的人是一心的,是往一處想的,我這個村主任也是被大家再次推選上來的。目前,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還辦起了奶牛場、幹片廠,還發展了百畝海沃德獼猴桃園子,形勢是好著的!因此,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為大家辦事,出現一些不愉快的事是難免的,但最終是會被群眾理解的,被群眾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