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研究從實際入手。他1954年發表“粗糧與大豆的配合食用”一文,就是因為當時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尚低,他利用營養學上蛋白質互補作用的原理,建議用大豆配合粗糧以最少的錢獲得最好的效果。他計算出從大豆中獲得500克蛋白質隻要不到3000元(舊幣),但若從蛋、肉類中獲得等量蛋白質卻要4萬多元(舊幣)。對碘化油的研究方法也適應實際而因陋就簡。20世紀70年代,他采用親和法提取唾液酸酶,測定酶活性都曾用過“土”辦法解決問題。
他鍥而不舍、執著堅韌地追求真理,是後學的榜樣。他對白內障的研究曆60年之久終獲碩果就是證明。
終生培養人才
張昌穎自1934年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科任助教起,60多年來多次調過工作單位,但從未離開大學教師崗位,培養了一批批大學生、研究生、高級師資、進修生和年輕教師;1978年恢複研究生教育製度後,他以逾古稀之年繼續站在培養高級人才第一線,培養了碩士15名、博士13名和4名博士後。經他麵授過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許多人成為醫學教育和醫學科研的骨幹,而受益於他主編和編寫的教材、工具書的就更不計其數。
他對學生循循善誘,嚴格要求,言傳身教,無論在治學上或為人上都是學生的表率。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養成優良的科學作風。他的實驗室井井有條,試劑放置各有其位,他的實驗操作嚴格認真,總要做到準確無誤;他全心投入科學研究,親手做實驗,親自觀察已習慣成自然。他經常教導學生打好基礎。形象地指明“尖”字要以“大”為基礎,一定要博才可專,不宜急功近利。
創辦《生物化學》雜誌
改革開放後,生物化學研究工作在很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發展得很快,這就要求有更廣闊的論文發表園地以便國內外交流,而原有一些屬於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學報已無法滿足需要,中國生物化學會理所當然要擔負起這個任務。因此他和鄭集等教授在1981年的中國生物化學學會南寧會議上提出動議:由學會創辦一份高級學術刊物。這個建議深得學會理事及廣大會員的讚許,大家推薦他負責籌備創辦這個刊物。當時他已年屆76歲,回北京後立即動手,多方征求意見,籌措資金,招聘人員,得到北京醫科大學在資金、人員和用房等的支持以及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大力協助,終於經國家新聞出版局正式批準創辦了《生物化學》雜誌。首屆編委會在1984年6月14日成立。他發動各地的生物化學界的力量,使編委會幾乎包含了全國各省(市、區)的生物化學工作者。創刊初期困難不少,稿源是一個大問題。他請大家都踴躍投稿,他自此也把論文首先投到這份期刊,退回的稿才轉投他處,以此大力支持這個刊物,他認為如果大家都不把好稿投到此刊而投到他處,特別是投到國外去,中國自己的雜誌又怎能躍居世界一流地位?他十分注意鼓勵偏遠地區的生物化學工作者來稿,囑咐大家幫助作者對文章進行修改、補充以達到發表水平,從而促進各地的生物化學科研工作。由於他的努力和關心,全國各省(市、區),除西藏與台灣外,都曾有科學論文在雜誌上發表過。到1995年底第11卷累積發表論文1200餘篇,作者遍及各地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其中青年生物化學工作者約占半數以上。從1987年起該刊即被權威的美國《化學文摘》(CA)列為千種核心期刊之一,排序逐年上升。張昌穎連任兩屆主編,躬親操持,為雜誌的發展與提高嘔心瀝血,到1994年雜誌10周年,出滿十卷,他也年屆88歲,不再任第三屆主編,但作為榮譽主編仍十分關心雜誌的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