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

喬燁這才微微點頭。

不愧是正規軍啊,這檔次都不一樣。

秦始皇陵,在國際上享有非常高的聲譽,被譽為東方金字塔,世界第八大奇跡,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科考團隊的目光。

自秦始皇陵發現以來,共有兩次超大型的窺探行動。

第一次是96年,中德聯合窺探秦陵,動用了超大型的核磁掃描設備,初步探明了秦始皇陵的地宮麵積,大約有兩萬平方米,足足有5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陵墓規模,世界第一。

第二次是2002年,863項目的時候,國家投入了海量資金,由中科院地球物理探測研究所牽頭,對秦陵投入了大量高科技遙感設備,用瞬變電磁法,再一次進行了大規模探測。

這一次,探測結果比較保守。

探明地宮深度為37米,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相當於3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重點來了……

高達15米!!

地宮的高度,相當於5層樓那麼高。

除去墓頂的積石厚度,也有四層樓那麼高,采用石料堆砌的穹頂結構,承受住龐大的封土重量,且保存完好,沒有任何倒塌的跡象。

相當於,下麵是一座挑高四層樓的地下宮殿!

僅高度而言,足夠裝下一座真正的鹹陽宮。

何其瑰麗,何其雄偉。

耗時39年,發動70萬民夫。

地宮四周,甚至修建了防水大壩。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江河湖海的陵墓格局,基本上可以確定是真的。

其餘小規模的探測,幾乎年年都有。

但凡是有什麼高科技設備,都會搬過來試試。

歐洲核子能研究中心有幾個腦洞研究員,對秦始皇陵就特別關注,提出過很多誇張到離譜的設想。

曾一度懷疑陵墓深達500米,有三條全封閉的地下河,4個青銅鑄造的環狀物,可以阻止遙感設備的探測。

簡直一座外星基地。

喬燁暗自點頭,和他設想的相差不大。

其實,在墓室裏灌注水銀防腐,並不是秦始皇首創。

早在商代晚期就有了。

古人在下葬時,習慣在棺材底下鋪一層厚厚的朱砂,遺體上也會塗抹,雲夢睡虎地秦簡上也明確的記載,人骨塗朱的葬俗。

效果還挺不錯。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辛追夫人,棺材蓋子掀開,其麵目栩栩如生,血管都清晰可見,渾身的毛發都分解光了,肌膚仍保有彈性。

她保持千年不腐的秘訣,就在於棺材中鋪了厚厚的朱砂,棺材進水之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防腐液,相當於泡在福爾馬林裏麵。

幹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就半年。

有些時候,墓室滲水,棺中積液反而是一件好事,在密閉缺氧的情況下,不僅屍體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存,文物也驚人的完好。

喬燁很自信的點頭。

這方麵,他相信自己有足夠的發言權。

因為他親眼見過。

他從13歲開始盜墓,18歲就盜過楚國的諸侯王墓,那是一座兩條墓道的中字型土坑豎穴墓,盜洞打了26米,精準的打到了主墓室。

就在主槨室的外麵,放著一個6米寬的祭台。

上麵就擺著這些東西。

整座墓最值錢的,全在祭台上。

進了黃腸題湊,裏麵的東西反而很普通,除了墓室之外,還有寢殿便房,布置得就像宿舍一樣,桌子板凳什麼的全部都有,還有床。

所謂的七鼎六簋,也就砂鍋一般大小,十來斤一個的小玩意兒,是當成食器陪葬,就放在便房的飯桌上,沒什麼發揮的空間,顯得不夠莊重,不夠氣派,多少是磕磣了點兒。

外麵的三座陪鼎,就完全不一樣了。

祭祀蒼天的,修得豪華一點,大一點,搞得精美一點不夠份吧?

喬燁可是親眼所見。

那座鼎,跟米缸一樣大。

足足有三四百斤的重量。

這是國之重器。

一旦有這種大鼎出土,代表著大墓被盜,文物件數動輒過萬,損失幾十個億。

PS:這版本寫著沒意思,考古隊的視角很沒勁,重新寫,換另外一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