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靜養(十)(1 / 2)

日新者

恒明鏡,律慎思;

顧以天下之態而策;

鑒以曆往之弊而濾;

易清本,方之通也。

釋義:這首詩的意思是,所謂“日新者”,要做到時常審查自己、保持自律與謹慎其行,常思己過,顧全大局而策、不忘前事為後事之師,如果易於使人們醒悟,這樣的方法才是可選的方法。

為人在世,最大的本事就是認清自己,人們都渴望成功、能在生活和工作上取得成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明確的自我判斷,真正的智者懂得從外物回到內心,通過別人看清自己,使自己有改正過失的機會,通過曆史把握規律,使自己的舉措加以得當,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清者自清且勤於策,有功而不邀功,故能做到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的聰明人。

明者慧眼,不繁言;

慎其乎,君之道也;

遠以非同道誌矣。

釋義:這首詩的意思是,明智的人通常不繁言,善於觀察與思考,其謹慎之因是,不合道與不同的誌向,必然會導致彼此疏遠,反之,會無關距離彼此親近,故君者往往持淡然之態,靜觀紅塵人間。

眾生人間百態,慧者心辨而不繁說,因為與其抱怨,不如改變,生氣永遠都不能解決問題,倒不如換一種思維方式看待問題,有時候很多看似難解的問題,恰恰是以相同的問題為前提,隻有解決了其根本問題,其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而具有類似思維的人們,總會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具有美好信念的人們,總會以心真誠相交,故能成其久遠,所以,“可親不可越,可近不可求”,在人際關係中,慧者往往會以此為標尺,從而避免“親則可求續則必應”的被動局麵,同時,無論是否以心相交,都能保持人際關係中的“新鮮感”,行遠者無不以仁和待人,其必有處世之方,即是這個道理。

惟吾獨高者;

必因其傲而腐潰;

故起渾目而忽漏;

任賢求方之;

難以挽矣。

釋義:這首詩的意思是,自認為獨高而欺小淩弱者,必將因其自高自傲而腐潰、這也是忽漏而見少的根本原因,直到危機臨頭才請仙任賢、費盡心思想挽回過錯,卻往往為時已晚。

在當今以和平共處為大趨勢的時代,總有些國家還是依仗自身在貨幣、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霸權地位,狂妄自大、尋事生非,挖空心思固守逆時代潮流,不改強詞奪理、“不合則掀桌”的老毛病,其後果隻能是和所有人積怨結仇,所謂“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善待且樂於助人者,必因其善行得真心、難關必遇貴人付真心,貪圖一時之私利而卑劣踐踏道與助,實非明智之舉,因其禍積大而衰敗也是指日可待。

懲過之法;

常以鑒戒自明;

嚴以斷術難孳;

通以除懶尋策。

釋義:這首詩的意思是,懲罰罪惡要多以公之於眾,並以此作為教訓,使人警惕;要嚴厲打擊腐爛孳生之源與潰腐之術,以達到斷源難孳的目的;要勤策於使民戒懶明術,此三者為並舉之方,缺一不可。

如今的世界紛繁複雜,每個人都會麵臨種種誘惑,而有些人在誘惑麵前轟然倒塌,失守了本該恪守的品格;但也有些人在誘惑麵前堅如磐石,固守了人性的淨土,所謂“自勝者強,自知者明”,為君者要常舉正例與反例鑒戒於民,與此同時要嚴厲打擊各種“妖術”,以此弘揚正義,因為隻有人們心懷正義,才能與不良的社會現象作鬥爭;隻有維護正義,才能讓邪惡無處藏身,而麵對人們的懶惰與庸俗,不擇寒言則以自勉服己之方有所獲,萬心大同方可通,反之,則傾於徒勞無功。

世代千奇實小異;

非同則盼簷下餘;

始來明份終難尋;

艱以度垮橫行速;

愈棄則複趕盡絕;

勇者自有明者任;

英青群策颯威聚;

破難攻堅迎曆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