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者,慣之助也;
害人者,慣之害也;
貴者,自行取義以立誌;
凡者,以行義豈其然乎;
愈遠貴,則無凡也。
釋義:這首詩的意思是,堅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種行為會成為習慣,反之,害人也會成為習慣,究其原因,是因為樂於助人並能長期堅持的人,“手中有尺度,心中有規範”,“明是非”、“知榮辱”、“辨善惡”,能始終保持心中的一盞燈不被熄滅,誌在照亮眾生前行之路。詩中的成語“豈其然乎”出自《論語·憲問》,意思是疑惑不定,表示平凡的人則對有誌者的種種行為腹有疑心,實則誌向不定,經長年累月疏遠疏離有誌者,便會從平凡者落為害人者。
正如孔子所言,“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我們既要學會遠離害人者,更要學會自己的心靈不被害人者所侵蝕,這就需要我們用書香熏陶心靈,用誌向抵製不良世俗,用實踐磨練精神意誌。
爐火不禁旺似盛,煉鐵無需悲與愁;
來日富民備有策,方今不重古春秋;
少壯曆險莫於安,浮雲消散求則愚;
人生幾何複常凡,擬風隨去無自清。
釋義:這首詩的意思是,煉鐵熔爐裏的火力,旺似足以煉出好鐵,“煉鐵”實則“打鐵”與“煉鐵”,也就是反腐與培養德才兼備的賢士,而這兩件事,事關民生大計、長久之計,極為重要,突出了“爐”的關鍵作用。
青年要敢於創新,不要安於一穩不變的生活,所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更不要陷於不義之財而荒廢大好年華,此行可謂“自清”。
俗常庸,本常凡,妙常慧;
為君兼顧此三手
與時俱進方可民之道矣。
釋義:詩中的“俗、本、妙”,是指圍棋的三個術語,“俗手、本手、妙手”。
俗手是指,棋手水平不夠、對圍棋的理解尚淺,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明顯帶有惡意的下法,常見於俗人或惡人;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常見於普通人;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常見於有智慧的賢能之士,而君者,為民兼顧此“三手”,並做到“與時俱進”,就是為民之道。
奸吏唯顧送利者
妖之非清非慎非勤也;
無信則疑續則衰
立信乃為官之重;
莫聞莫憐自有生
隻審何以惑其術。
釋義:這首詩的意思是,枉法營私者,不分對方男女老少、官位等級,隻顧送私利的人是否符合送私利的條件,如果符合條件,枉法營私的主要手段可以總結為三點:使對方“非清、非慎、非勤”,而為官者的信念不堅定,則會開始疑惑於此,漸漸走向衰敗,因為從古至今都有這類人,所以不聽不憐奸吏所言所行,隻要時常審察自己,為什麼會迷惑於此類人。
為官者信念的動搖刨根究底,是因為修身養德的不足,以致枉法營私者趁機謀取私利,這首詩意在強調,為官者要堅定信念,正如,清代鄭板橋所言:“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又如宋代呂本中《官箴》所言:“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當代為官者更要做到,一言一行要審之、長年累月要學之,力爭成為一名無愧於時代的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