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放棄主見,勿跟隨“大流”
謊言說了千遍就會變成真理——這更是對“羊群效應”的鞭撻。心理學家也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是影響其他少數人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很多時候人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也就是說,有時候雖然羊群是錯的,但還是有一定的向心力使人們向其聚集,聚集的人越多,就越使這個羊群的錯誤像真理。但錯的終究是錯的,當這個錯誤爆發的時候,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羊群效應本身就是一個難以克服的人性弱點,再加上“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看似真理的教條又給本不打算進入羊群的人一個選擇羊群的理由。在20世紀末期,網絡經濟一路飆升,“.com”企業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最終的結果是一小部分人依靠網絡賺到了錢,更多的企業和個人是賠了個精光。“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群眾的眼睛並不是雪亮的。普通大眾,在很多無法確定的事情麵前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喜歡湊熱鬧、人雲亦雲。如果這時候媒體再煽風點火,大部分人就“暈菜”了。
馬克思告訴我們,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隻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勞苦,奮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峰。也就是說,在眾多的人群當中,掌握真理的人永遠是那些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的人。
有時候,整個社會都是錯的,而隻有一兩個人是對的,回顧曆史,我們不難發現這一點: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學家布魯諾由於反對地心說,擁護哥白尼的日心說,主張宇宙是無限的,被當時的社會所拋棄。人們認為他是異教徒,是一個瘋子。最終,他於當年3月17日在羅馬的鮮花廣場被活活燒死。但是後來的曆史實踐卻證明,布魯諾的觀點和主張是正確的。所以,羊群往往是錯誤的,而那些跳出羊群的人有可能掌握著真理。
在很多大的企業,為了避免羊群效應對企業的不利影響,決策者選擇建議,從不看這個建議有多少人讚同,而是分析這個建議對企業的發展是否有利,即使是所有人都讚同的建議,也不一定會被決策者采用。華為企業就是這麼做的。在它的內部,有一個大家默認的決策方式:華為的重大決策從來都是從賢不從眾,因為他們認為數量的多少,並不能代表意見的對錯。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大家都堅持的事情到最後反而是錯誤的,而那些少數人堅持的事情竟然是正確的。就像20世紀80年代,大部分在農田裏幹活的人,都認為那些以販賣東西為業的“倒爺”是不務正業。但現在證明,“倒爺”發財了,他的選擇並不是錯誤的。
所以,我們不要盲從他人,堅持自己的觀點,哪怕有很多人反對。雖然我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做的決定不一定是對的,但最起碼,我們沒有成為悲哀的羊群中的一隻!
做一隻有主見的狼
“羊群”中很少有成功者,而獨自前進的人卻很容易成功,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羊群中有獨立見解的人少,或者說能堅持自己獨立見解的人少,而獨自前行的人都是相信自己判斷的人。
在某種意義上說,能否相信並堅持自己的判斷,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屬性。你是狼,還是羊,都是由此而分化出來的。
羊群總是難以改變弱者的命運,羊隻吃草,隻知按自己的規矩生活,盲目跟隨別人的步伐前進。而狼則不然,狼對目標有自己獨立的追求,狼一旦瞄準自己的獵物,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因為狼是在追逐“食物”,能預測對方逃跑的方向,能在急行中緊急改變方向,也能耐心地等待最合適的出擊時機,所以狼常常是勝者。拿羊和狼比較,可想而知,狼的勝數總是大於羊,因為羊跟著大眾“吃草”,而狼是獨自尋找美味的“羊肉”。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很容易掉入羊群裏的普通大眾,就必須時刻保持警惕,時刻保持自己的個性,時刻保持自己的創造性,讓自己把握自己的未來。很多人因為盲目地追隨大眾,不敢改變自己,最後一事無成。但同樣也有很多人,因為特立獨行最終成為了社會的精英。
20世紀50年代,羅斯隻是華盛頓一家企業的小職員。一次,他看一部表現非洲生活的電影,發現非洲人愛戴首飾,就萌發了做首飾生意的念頭。但是非洲相對於美國,要落後很多,一般人不願意去那裏發展,而他沒有跟隨羊群的方向,借了幾千美元,獨自闖入了非洲。
經過幾年的努力,羅斯的生意已經做到了使人眼紅的地步,而他之前的同事依然在為趕一份報告而熬夜。後來世界各地的商人也紛紛趕到非洲搶做首飾生意。麵對眾多的競爭者,羅斯並不留戀自己的老本行,轉行做了別的生意,所以他總是走在別人的前麵,總能淘到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