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不斷地接受來自自己或者別人“你不行”的暗示,或許有一天,你連自己本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會搞砸;如果一個人不斷地接受來自自己或者別人“你行”的暗示,或許有一天,你會取得自己想都不敢想的成就……
皮格馬利翁效應講的就是暗示的作用,如果你相信自己,你就容易成功;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你永遠不可能成功。
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古希臘神話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塞浦路斯的國王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並且希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希望這個雕塑活過來。他的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狄羅忒,於是愛神就給了雕塑以生命,讓皮格馬利翁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皮格馬利翁效應最初的雛形由此而來。
在我國也有類似的故事:
在唐朝,有個官員叫趙顏。他從一位朋友手裏得到一個布屏風,上麵畫著一個女人,這個女人異常美麗。
趙顏看到屏風裏的女人,非常希望能夠得到她,不禁感歎說:“可惜世上沒有這樣的女人,她要是能活過來,我一定娶她為妻!”
趙顏的朋友看他如此地癡迷,就告訴他說:“你的願望不難實現。她叫真真,你晝夜不停叫她的名字一百天,她就會答應你。她一答應,你就用百家彩灰酒灌她,準保她能像真人一樣活過來。”
癡迷的趙顏果真按照朋友的話去做了,畫中的女人也果真從屏風上走了出來。
上麵的兩個故事都是傳說,但它卻指引人們從中發現了一個現象——暗示對人的精神有著強大的作用。
也有人將皮格馬利翁效應翻譯為“畢馬龍效應”或者“比馬龍效應”。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的,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
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來到美國的一所小學,開始了研究和試驗。
他們讓學校的校長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然後讓校長對教師說:“根據你們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100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三個班讓你們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這些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位老師都高興地表示一定盡力。
校長又叮囑他們,雖然這些孩子都很聰明,但是對待他們要像對待其他孩子一樣,不要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老師們都答應了。
8個月後,兩位學者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複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
這時,校長告訴了老師們真相:這些學生並不是刻意選出的最優秀的學生,隻不過是隨機抽取的最普通的學生。老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狀況,於是他們都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確實高。這時校長又告訴了他們另一個真相,那就是,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最優秀的教師,不過是隨機抽取的普通老師罷了。
這個試驗讓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對他們的發現更加肯定。他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的天才,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取決於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
實際上,這個效應不僅僅對於學生有效,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有效。因為這個效應的本質是在揭示暗示的作用,而暗示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接受別人或者自己的暗示,會對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講的話非常信任,而這樣的一個人對你的評價或許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價值觀念。
進一步而言,自信就是自己對自己最有效的暗示,正如皮格馬利翁效應所總結出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關鍵是看你自己怎麼看待你自己。如果你充滿自信,認為自己行,那麼你一定行;如果你沒有自信,認為自己不行,那麼你一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