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於元氣。
凡夫的眼耳見聞能力,如果隻是以過去的經驗、思維來使用,是很難實際了解到這個本體的,不然就不叫做凡夫了。任何人如果能參悟了解到這個本體,就算是隻有一點點消息,也非常的有幫助。
元氣就是我們生命的基本能量。簡單分類來說,我們平日依賴呼吸、飲食維持身體功能,把這空氣、食物、水轉換為能量來提供身體所需,這個能量是屬於後天的。許多練氣功的朋友,多半是練得了這後天的氣,強化了把呼吸、飲食轉換為能量的功能。而元氣,也可以稱作先天之氣,是伴隨著生命而來的,存在於生前死後。這先天之氣與整個宇宙所有生命的能量是一貫的。如果參悟了生命的本體,了解這元氣的生成道理,便算是開啟了這能量庫之門,開始可以去開發運用這生命能量了。
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
能量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生生不息、運轉不停的。就算耗盡而導致現有生命的死亡,也隻是表現了一個運轉循環的低潮外象而已,低潮一過,生命便又成為另一個型態再出現,並沒有真的減少消失或增加。既然這生命能量是運轉不停的,則必然有其運轉的脈絡、方向,這個脈絡就是”理”。氣的活動既然有其道理脈絡可循,而這理自然是由這元氣能量運動而被我們發覺的,所以才說「理無氣莫著」。這氣與理兩者一致交並運作,無法分開。
「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穿金與透石,水火可與並。並行不相害。理與氣即是。」
元氣關係著我們的生與死,而且是流動不停的,如果想要用方法把氣聚在某個部位,或者想引導它往一定的方向行走、或者想要讓它停止不動。這種練法剛開始時看似有效果,其實會帶來很多問題。有的人一直想感覺到氣到了哪裏、停在哪裏,結果到後來多半是精神幻想而已,所以執著在身體的生理反應上的都不是正確的練法。
這裏再說明這生命的能量其實是不受遮障或限製的,萬物依靠這股能量而生存,這能量不但可以穿金透石,而且入火不侵、入水不溺,可以與矛盾的物理現象並存而不相違背。換句話說,理與氣的關係也是如此。
生處伏殺機,殺中有生意。
中國黃帝陰符經有一段類似的話:「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前麵說過,生與死隻是一種生命能量的循環起落而已。外象的上升謂之生、下降謂之死。不過一般人不曉得這一點,拚命追求好的外表,不要壞的事情來臨,因而產生了許多顛倒混亂的行為。這個能量循環的上升時,便代表了未來下降的來臨,能量衰退時,也同時意味著未來生機的展現。要知道無論練習何種功夫,練得再好,也避免不了最終的病痛與死亡上身。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一味的為了貪求維持好的現況而做一堆徒勞無功的事來阻擋未來的趨勢。我們應該要懂的是了解生命的脈絡、原理,順隨這循環的上升下降,掌握這上下的脈動,進而獲得生命的真理,才能在這人生的順流逆流裏來去自如,輕鬆自在。仔細看人生這條河,為何有人可以如履平地,有人卻一再翻船。看了這本洗髓經,以後有機會時多觀察一下那些成功的人生舵手,當可以有所心得。
理以氣為用,氣以理為體。即體以顯用,就用以求體。
前麵解釋了理與氣的表麵關係,這裏再詳細說明理氣互為體用的意義。體與用,勉強可以空氣與風之間的關係來比喻(比喻時常是解釋形上學最好的方法),沒有空氣,風則無從生起。相對的,沒有了風,我們也難以感受氣的存在。所以要想了解”體”便要從”用”上麵來著手。從觀察現象、研究其動靜,來揣測分析”體”的端倪。這樣雖一開始不十分確定,慢慢的便可以找出這體的端倪了。
非體亦非用,體用兩不立。非理亦非氣,一言透天機。
這一段的說明看似又推翻了上一段的論述。既然上一段說要以”用”來求”體”,那麼為何這裏又說”不是體也不是用”?,甚至再強調體與用都不要了!還說這句是透了天機?類似的說法時常可以在佛經裏看到。
如前所說,凡夫用現有的智慧與凡眼凡耳,是不能窺探出這超凡入聖、得之可以不再被生死輪回所困的真理的。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福德不足,縱使珍寶就在眼前,我們也好比是沒見過世麵的窮人眼前一般,恐怕也隻能把它當作無用的漂亮石頭而隨意丟棄一旁了。雖然這樣講,我們總是也要慢慢的從基本的開始學起,然後隨著智慧的增長,將來便能識得珍寶了。
這位寫出本經的祖師透露了真相,我們用現代的白話可以這樣說:「前麵說了理與氣、體與用,要你以用來求體,以氣來得理。但是那隻是入門的途徑而已。真正的秘密在這裏告訴你,其實真理既不是體也不是用,體跟用是凡夫的妄心分別而已,真理是不能以此分別心作用而求出來的,那樣做好比以管窺天,是不能了解其真正的道理的。事實上,真理既不是體,也不是用,真理是體用兩者不能加上去分別的,所以自然也不是理與氣可以代表了。用一句話透露了這天大的秘密,不過也隻是透露而已,不要把這段話當作是天機本身。」
百尺竿頭步,原始更無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再繼續說:「想要參透這道理,好比百尺長的竿頭,好不容易到了竿頭頂上,要想更進一步那是難上加難。同樣的道理,說要回歸原始而更無始,更是連想象都有困難的事。但是唯有悟透這個道理,才能有資格開始來說洗髓的功夫。」
換句話說,隻有打坐按摩、子午溫養、卯酉沐浴還不算真正洗髓經的功夫,要懂得這個以用求體、回歸原始之始,參透這體用皆不立的道理再來練,才是真正的洗髓經功夫。
四大假合篇第二前麵一篇講完了本經的心法,接下來要闡述一些觀念,來幫助修行人了解這能量生成與運行的道理。
四大就是「地、水、火、風」,這觀念來自古印度文明,其認為世界上所有物質都可以粗分為這四種類,這”地水火風”代表的是其性質,而非自然界的物質。
古印度哲學把世界上所有物質都看做是四大成分的交互組合。大家都學過現代科學,都知道物質主要透過化學或物理的作用而成形,其組成元素則是來自不同的原子分子組合。但是幾千年前的文明沒有學過現代科學,卻也知道這個道理,以此道理進而延伸思考得知,既然所有物質都是來自不同的元素組合,其中自然沒有永恒不變的真實,所有東西都會發生變化,終至毀滅,所以稱之為”假合”。
元氣久氤氳,化作水火土,水發昆侖巔,四達坑阱注。
上一篇講過元氣是生命與生俱來的能量,有別於來自食物、空氣轉化的後天能量,這裏簡單的提一下這元氣如何形成肉身或這個物質世界。
我們這生命能量一開始成形時,這能量的型態像煙霧一樣飄飄渺渺尚未定型,而後經過一段時間,這煙霧狀的能量慢慢的交互化合為不同的質量,進而沈澱穩定下來,慢慢出現液態、固態、不同的溫度等等型態,然後分離成不同質地的物質,再互相組合。以肉身來說,由細胞開始化做堅硬的骨骼肌肉(土),以及血液水分(火),還有體溫熱量(火)等等組織。
昆侖指的是人體的頭部與脊椎,所以「水發昆侖巔」表示人體的各種津液(血液、賀爾蒙等等)皆來自頭部與脊椎,「四達坑阱注」指的是水往低處流的道理,說明這營養液透過身體的經脈、穴道以及其它管道傳導到達身體所有部位。
「靜坐生暖氣,水中有火具,濕熱乃蒸騰,為雨又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滿人世。」
這裏的靜坐並不是我們用功夫的”靜坐”,而是生命的基本型態。這一段講的是這四大能量的相互關係。這能量一開始是靜止的,靜定而生動,第一步驟的變化是開始發熱、溫暖,這暖性由液體傳導到各地。所以這熱是帶著濕性的,熱能與水分相合相蒸,產生了如雨霧般的物理現象,水分因熱而蒸成雨露,而弘揚散播四處發生化學現象,這就是各式各樣的生命或功能的生成道理,所以後麵要補充一句「利益滿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