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曆史知識點2(1 / 1)

(1)失誤原因: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又急於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2)“左”的錯誤主要標誌: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2.建設成就和模範人物(1)建設成就:11959年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②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發展起來。(2)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湧現出的先進人物:①鐵人王進喜;②兩彈元勳鄧稼先;③“黨的好幹部”焦裕祿;④人民的好戰士雷鋒。(學習他們艱苦創業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跡。)★第八課偉大的曆史轉折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底)(1)背景: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通過討論,人們認識到,隻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主要內容:①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3)曆史意義: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2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③從此,中國曆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2.民主與法製建設的加強(1)黨的曆史上最大的冤案——劉少奇案(2)民主與法製的加強“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製遭到嚴重破壞,文革後,全國人大加緊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初步實現了有法可依。★第九課改革開放1.農村改革(1)時間: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2)地點:我國首先從農村開始改革。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3)改革方式: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製,(4)鄉鎮企業:改革中,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2.對外開放(1)經濟特區的建立:①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後來又增設了海南經濟特區。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特區對於引進外資、國外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經驗,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②經濟特區“特”在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社會製度相同)(2)開放14個沿海城市(3)開放3個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4)開放內地(省會城市和邊境城市)(5)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3.國有企業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點)(1)我國城市改革開始的時間:1985年(2)城市改革的重點:國有企業改革(3)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第十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鄧小平理論的內涵:(1)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2)改革開放後,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4)1987年,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製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5)1992年,南巡講話,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資”,發展才是硬道理。2.一句話評價鄧小平: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3.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1)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並確立它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第十一課民族團結1.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大雜居,小聚居。2.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3.我國已建立了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4.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5.我國處理民族關係基本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6.我國促進中西地區經濟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地區)的一項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第十二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1.“一國兩製”(1)提出者: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2)含義:“一國兩製”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製度,台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製度。(3)意義:“一國兩製”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