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想到這兒,龍雲倒是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麼。
MiG-29N,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的“低可探測性”項目驗證機,不僅宣稱具備雷達隱身能力,還因為尚不清楚的原因而格外腿短;那麼首先龍雲就覺得,這架戰機恐怕是和MiG-29一樣、沒有空中加油能力,為一架單獨的驗證機開發整套空中加油係統並不經濟。
其次呢,考慮到這玩意一千千米出頭的航程,哪怕掛上一個副油箱,從莫斯科飛過來也至少要轉場一次,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設計局才沒有把戰機直接飛過來?
不過帶著這些揣測,真的見到了米格設計局派來的工程師,龍雲就了解到這些猜測並不準確。
在布加斯基地的鐵皮穹頂機庫外,沿著機場小路走向機庫側門,米格局的項目負責人米哈伊爾*克拉科夫一邊陪同,一邊就向身旁的航空兵少將解釋起來。
作為“低可探測性”設計的項目驗證機,MiG-29N戰機的雷達隱身能力相當不錯、一般的戰鬥機雷達、地麵警戒雷達就幾乎無法發現;而攜帶角反射器飛行的話,在接近戰區的地方又比較危險、也容易暴露項目的存在,所以設計局才聯絡了鐵路部門,先用兩架IL-76運輸機把拆解狀態的米格機運抵布勒加斯特,然後再通過鐵路一步步運抵前線,避免在運輸過程中出現任何紕漏。
“……是這樣啊;那麼,”
眼見天色已經不早,龍雲說話間快步走向機庫、他現在當然非常好奇,就先問一問身邊陪同的克拉科夫,“我實在很想知道,你們是怎麼想到要改進MiG-29、把它弄成低可探測型號的?還有那個航程指標是什麼情況,為什麼比原來還縮水了一些。”
“哦!將軍同誌,其實‘低可探測型號’的項目驗證機,現在還沒有進行過完整的航程測試,這隻是一個理論上的計算值。
至於具體的原因,我想等您見到驗證機之後,再詳細的向您解釋清楚比較好。”
克拉科夫的話,讓龍雲明白了MiG-29N的航程數據是如何得到,卻同時加重了他的好奇心;好在他人已經來到了布加斯,機庫就在眼前,於是跟著一身工裝的工程師走進側門、穿過短短的過道,就來到了光線明亮的鐵皮機庫內。和一般的前進基地情況不同,布加斯本來就有保加利亞的一處軍用機場,用來停放大型飛機的鐵皮穹頂機庫非常高大,裏麵的空間也極其寬敞。
信步走進機庫裏,第一眼見到水泥地上停放的一前一後兩架戰鬥機,龍雲的第一反應還是“MiG-29”,畢竟他對這種中型雙發戰鬥機的樣貌非常熟悉、還曾經駕駛紅色十三號在西歐天空激戰過。
不過等到眼睛適應了室內的光亮,借助高處氣窗投射進來的一抹陽光、和機庫內的水銀燈照明,他馬上就發覺眼前這兩架通體淺灰的戰機有點不一樣,單看外形就和自己見慣了的MiG-29有一些區別。
果然,眼前的這兩架MiG-29N戰機,是經過了細致的雷達隱身設計嗎。
作為一名從現實世界穿越而來的前軍校生,龍雲自問對戰鬥機的雷達隱身技術略知一二,他知道一架戰機是否能做到對電磁波的低可探測性,可不是用肉眼就能隨隨便便看出來,否則的話,隱身戰機可就太容易設計製造、隻要照著已有的機型抄一個外殼就行了。
但就算是這樣,基於共通的電磁信號散射原理,一些基本的雷達隱身設計原則倒是可以用直接觀察的方法發現,用來粗略判斷戰鬥機是否有起碼的雷達隱身設計:如果第一眼看上去,感覺某一款戰機在這些細節方麵都十分注意,那麼其屬於雷達隱身戰機的可能性就比較高,這倒是一點沒錯的。
跟隨克拉科夫的腳步,龍雲一邊四下打量、一邊走近機庫裏的兩架MiG-29N戰機,從機頭方向看去,淺灰色機身的整體線條依舊流暢,不過最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是在機身曲線的最高處、座艙位置上那微微泛亮的一體化座艙蓋——
一、一體式座艙蓋?
看樣子,還真的是哎,這種高級貨色也可以有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