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對德宣戰的糾葛(2)(1 / 3)

但是,絕交是為開戰做鋪墊的,兩國走到絕交這一步,下一步多半是要開戰的。慫恿中國對德絕交的協約國列強,以及力主參戰的段祺瑞和研究係諸位幹將——梁啟超、湯化龍和林長民諸公,最終的目標,都是參戰。段祺瑞也認為,參戰是必然的選擇。可是,參戰議題真的提出的時候,北京卻炸了窩。梁啟超後來回憶道:“夫絕交與宣戰,不過同一事件進行先後之程序。既已絕交,則宣戰乃當然之結果,何至成問題!而吾國人心理,乃有大不可思議者。宣戰論之興,不獨前此反對絕交者反對之,即讚成絕交者亦大半反對,即不反對亦遲疑觀望。”[18]其實,按馮國璋的說法,絕交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在他們意見中,中國對德絕交,應該是狹義的。“則絕交之後,條約仍屬有效”,並非真的跟德國鬧翻。[19]也就是說,很多人心目中的絕交,其實是假絕而已,裝裝樣子,當不得真。真要是來真的,絕交之後參戰,一時間,反對聲浪之高,達到了嚇人的程度。孫中山和他的中華革命黨反對,前國民黨的議員反對,保皇黨人也反對,梁啟超的老師康有為罵梁啟超“病狂”,說一年後德軍進北京,要拿他做元凶懲罰。政府內部很多文官反對,各地軍閥,多數也持反對意見。力主複辟的遺老遺少,也一連聲地反對。連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都極力反對,口口聲聲說,合肥(段祺瑞)為梁某人所誤。[20]在這些人看來,即使中國沒辦法拒絕協約國的要求,站邊也就可以了,站在協約國一邊看熱鬧。參與打架,是突破了底線,無論如何,不能接受。中國的上層人士,在別的事上,經常打成一團,唯獨在對德參戰問題上,無論保守與激進,奇怪地達成了空前的共識。從沈曾植到孫中山,反對參戰的理由,居然出奇地一致。

本是生就矮人,實難暴成長漢

問題的關鍵是,主張參戰者並沒有回答反對者最初的疑問,這場歐洲戰事,誰能贏?參戰派最有話說的梁啟超,也不過是說,歐戰就算協約國方麵贏不了,同盟國也未必能吞下英法俄美日這五大強國。而中國無非是靠列強之間的均勢才能生存,如果真的德國贏了,一統天下,中國參戰與否,怎麼都是個死。所以,還不如趁機交好五強,為日後爭取外交主動,進而躋身世界強國之林,做個鋪墊。[21]在此期間,總統府外事顧問英國人辛博森,提交了一係列外務報告,主要內容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觀察。盡管他作為英國人,本身就有傾向,但在1917年4月之前,這些報告也沒能就孰勝孰負提出明確的看法。[22]在那個時代,晚清中國軍事改革,學的就是普魯士陸軍。德國陸軍天下第一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陸戰有優勢,海戰呢?眼下德軍進行的無限製潛艇戰,似乎協約國方麵又沒有好的辦法應付,這讓中國人更加心裏沒底。原本,兩個巨無霸強漢打架,中國不過是個旁邊看熱鬧的小混混,在兩條漢子分出高下之前,按說小混混的最佳選擇,是避免站邊,即使不得已靠哪邊近點,也最好避免加入一邊助拳,免得吃眼前虧不說,站錯了隊,日後會被人秋後算賬的。當日李經

羲在給段祺瑞的信中有句話很有代表性:“本是生就矮人,實難暴成長漢。不求有功,先求免禍。”[23]人們對於中國的實際地位,心中有數,“矮人”而已。他們悲觀地意識到,中國參戰,即使協約國勝了,也沒好果子吃。用楊度的話來說就是,“協約國勝則我不分其利,協約國敗則我並蒙其害”[24]。應該說,這樣的選擇判斷,是飽含中國人傳統智慧的識時務之舉,而梁啟超們的想法,倒像是賭徒賭命式的押寶。其時很活躍的政客金永在給張勳的信中,就憂心忡忡地說,現在的外交,是“以全國為孤注,危險至於極地”[25]。有這樣憂心的,不是一個人兩個人。

因此,在多數人眼裏,盡管身邊的列強逼我們站邊,宣布對德絕交,但表明我們站過來了也就可以了,參戰是萬萬不能的。一參戰,就等於惹禍上身,萬一德國贏了,中國就萬劫不複了。所以,在眾多支持絕交的人眼中,絕交就是一個底線,一個無奈的底線,無論如何,都不能走到參戰上去。不僅黎元洪如是想,多數國會議員如是想,連坐鎮南京、手握重兵的副總統馮國璋也這樣想。當初絕交,他就十二分地不樂意,還虧了一幹美國人跑到南京遊說,蒙騙他說,絕交“並不意味著走向戰爭”,這才讓他勉強讚同政府的政策。[26]段祺瑞身邊的第一號謀士徐樹錚反對參戰,前麵已經提過。段祺瑞的愛將第七師師長張敬堯,明麵上通電擁護政府對德方針,[27]但私下裏致信張勳,卻洋洋灑灑列舉了不可參戰的八條理由。[28]倪嗣衝是督軍團的猛張飛、急先鋒,貫徹段的意誌不遺餘力,但來北京之前也曾致電黎元洪,聲言反對對德絕交。他的理由,跟其他反對者幾乎一模一樣:“將來歐戰終了之時,德敗,於我無大利;德勝,則大害至焉。”[29]他後來的表現,其實並不說明他真的想通了。如果按當時任國務院秘書長的張國淦的說法,黎元洪反對參戰,其實還有另一層憂慮,怕中國因此被日本控製。[30]當時,日本內閣換人之後,日本首相特使西原龜三頻繁跟院方的人接觸,把他擱在一邊,也加重了他的這種憂慮。

然而,按當時的情勢,不管中國人有多少疑團,隻要協約國諸強,尤其是日美兩國堅持要中國參戰,中國政府,恐怕很難拒絕。參戰的第一步已然邁出去了,第二步死活不挪窩,估計也扛不住。歐戰需要中國的勞工,這是不可抗拒的大題目,中國政府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如果死活不參戰的話,也得跟協約國簽一個“供貨”條約。如果這樣的話,萬一協約國打贏了,中國不是戰勝國,是沒好果子吃的。協約國敗了,由於幫助過協約國,更沒好果子吃。這樣的考慮,梁啟超們實際上是有的。但是,真正有決定權的,不是研究係的文人,而是段祺瑞和他的皖係幹將們。力主參戰的段祺瑞和他的閣僚們,肚子裏的算盤,其實跟梁啟超有所不同。他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現實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