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父親正在痛哭流涕,可是被他親手打死的孩子卻什麼都不知道了。
麵對法官的追問,這個做父親的男人,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打他,隻是因為太愛他了。”
愛他,就要打他?
難道這就是做父母的,表達愛的方式?
類似的話還有:“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材”,“棍棒出孝子,慣養仵逆兒”。仿佛父母不動手,就是對孩子沒有誠意。
雖然現在的父母,大多都認同體罰孩子是不對的,但還是能看到孩子有被父母暴打,甚至失去生命的新聞。
而幾乎每一個父母,說出的話,都如出一轍:“我是因為太愛他(她)了呀,我不想看到他(她)不好好讀書,小偷小摸,以後隻能去坐牢。”
一個女人,寫來這樣一則故事。
女兒一直乖巧聽話,是她最大的希望和寄托。偏偏高中關鍵時期,竟然戀愛了。雖然發誓說不會影響學習成績,但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是跟那個男孩子在一起。做母親的很著急,再三勸服,孩子總是說不能分手。
當母親的不能忍受,每天一睜眼,想的就是女兒在浪費時間,不好好學習。那麼,很有可能,她將考不上理想的大學,或是幹脆考不上大學。隨後,便是一幕幕令她內心恐懼的畫麵。
孩子將沒有一份合適的工作,隻能在街邊攤做小工。沒有好工作,意味著找不到層次高工作好的男朋友,沒有優秀的男朋友,就意味著女兒這一輩子都將很辛苦。結婚後不如意怎麼辦,生了孩子沒錢給他好生活怎麼辦,20年後,失業下崗怎麼辦,那時她也老了,幫不上女兒怎麼辦?
悲慘的畫麵,像動畫片一樣,一頁一頁從她的眼前翻過,女人仿佛已經看到女兒讓人揪心的生活,越想越難過,越想越焦慮。她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於是母女倆在一次爭吵之後,她指著女兒說:“我不會再說你一句,你也不要再叫我一聲媽。”
竟然說到做到,真的不跟女兒說話了。
轉眼一年半過去了,女兒每天上學放學,回家吃飯做功課,進進出出,她不再跟孩子說一句話,家裏的氣氛,冷到了冰點。連丈夫都說,不想回家了。
女兒一直沒有主動跟她認錯,也沒有跟那個男孩子分手。成績一般,沒有進步,也沒有落後。她能看得出來,母女倆的冷戰,讓女兒並不好受。孩子一見到她,表情就很痛苦。但就是不肯認錯。
一年多的時間,她心裏其實並不比女兒好受到哪裏去。可是這就是愛呀,女人這樣說:“愛之深,恨之切。我隻希望她能有一天明白我的用心,知道我不理她,其實隻是愛的一種表達。”
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往往不會在特別快樂,極其平和,或是氣氛融洽的時候,向家人表達愛意。
如果有一天,要說“我愛你”這三個字了,常常伴隨著非正常的狀況。
或是訓斥,或是揍人,或提要求,或為辯白,或遇驚恐,甚至在有家人臨終前,才會聽到“我愛你。”